科學《垃圾哪里去了》活動反思
修改理由:按照原教材上的流程,先了解垃圾的處理方法,再了解垃圾的分類,這樣的活動環節是顛倒了,感覺思路不清晰,來回重復地講,很羅嗦,所以做了相應的修改。而且在目標中增加了一個活動難點,即特殊垃圾(電池)的處理方法,這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是有必要了解一下的,有了這一點,使整個活動更完整了。
反思:
1、教育素材來自生活。活動內容來自幼兒生活,所以在課前教師可以留意幼兒扔垃圾的情況,如有亂扔現象及時以照片形式記錄下來,在第一環節就可展示了,這樣從幼兒身邊挖掘出來的教育素材對幼兒來說更有教育價值和說服力。
2、教學難點不可疏漏。作為大班幼兒對垃圾的分類并不陌生,這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教師時刻都有提醒,而且也是有實際行動的,所以純粹垃圾分類,并不能滿足幼兒的求知欲,因此就加深了解,增加了對有害垃圾的認識,其實“電池”在幼兒生活中經常需要用到,也會遇到用完電的情況,所以了解有害垃圾處理的方法很有必要,不可疏漏。
3、環保教育融入細節。類似這種環保的教學活動,都不是上完課就結束了,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繼續督促幼兒的行為,時刻提醒大家注意環保,讓大家都意識到環保要從我做起,從小做起,每人一點小環保,對整個地球來說就是一件大環保了,教師還可利用餐前餐后時間引導幼兒觀看地球哪些地方嚴重污染,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人人爭做環保小衛士,為保護我們的美麗家園出一份力,添一份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