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什么東西會滾》活動反思
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戶外鍛煉時,我發現孩子們很喜歡滾動物體,無論是什么形狀的物體,拿到手里先滾一滾,往前推一推,如果能滾起來,就玩得更起勁了。因此,結合《運動節》主題,我們進行了《什么東西會滾》的科學探究活動,從幼兒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讓幼兒邊玩邊發現會滾物體與不會滾物體的各自特點,并對生活中其他物體做出是否會滾的推斷。同時鍛煉幼兒按實驗的要求及程序對物體進行預測、實驗和驗證的能力。
活動開始前,我為每一組小朋友準備好了一份由球狀物體、蛋狀物體、圓柱體物體及圓錐和各種形狀的積木以及長板搭成的斜坡等組成的操作材料。并為每組小朋友準備好一份操作記錄表。活動一開始,我先請小朋友試著玩一玩面前的物品,看誰玩的方法最多、最有趣。由此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在小朋友有自由探索經驗的基礎上,請小朋友猜測,哪些物體能滾動,并將他們認為能滾動的物體放到籮筐中。幼兒對球狀、蛋狀以及圓柱形物體的滾動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很快將這些物品放到了籮筐中。接著,我請幼兒通過實驗驗證他們的猜測是否正確。有了前面的猜測,幼兒信心滿滿饒有興趣的將各種形狀的物體放在斜坡上進行著驗證,并將實驗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雖然結果跟幼兒先前的猜想基本一致,但也略有差別,由于發現的過程由幼兒親自去動手動腦,因此幼兒非常投入,自己的猜想得到事實證明很開心,當發現事實與猜測不一樣時,也饒有興趣的想著猜測錯誤的原因,最后,經過討論總結,幼兒發現,從一個角度看過去是圓形的物體可以滾動,有邊角阻礙的物體則不能滾動。驗證過程中幼兒還驚奇的發現同樣可以滾動的物體,有的從斜坡上直線滾下來,有的會轉彎,有的則是在原地轉圈圈。原計劃第二次操作是讓幼兒發現滾動方向和速度與力度的關系,但是操作過程中,幼兒已有這樣的經驗,對于這個探究并不是特別感興趣,反而對于不同形狀物體的滾動路線非常感興趣,因此我讓幼兒再次進行操作探索,發現滾動路線的秘密。通過多次操作討論,幼兒發現了原來兩邊圓大小不一樣的時候,滾動路線就是曲線,比如圓臺圓錐和蛋形;而兩頭圓是一樣大時,活動路線是直的,比如圓柱;最后球形因為從哪里看它都是圓,因此只要給他力,它可以朝任何方向滾動。
本次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生活經驗,更利用幼兒身邊熟悉的物品進行探索,幼兒充滿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幼兒在活動結束后還饒有興致地跟同伴交流著關于滾動的秘密。活動中我盡量遵循《綱要》中對于科學教育活動的指導要點,放手讓幼兒自由主動地探索,讓幼兒在玩中學,教師在活動中僅充當了支持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幼兒在自由的空間中探索,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足的是由于對于物體滾動軌跡的探索是從幼兒的發現中生成的,因此在記錄表中并沒有很好的體現,雖然讓他們臨時進行了記錄,但是由于沒有很好的設計,中班幼兒對于滾動軌跡的記錄能力還稍顯欠缺,這是本次活動的一大遺憾。因此,作為教師,活動開始前不止要熟悉活動內容,更要熟悉幼兒,盡可能對幼兒的各種反應有所準備,以應對活動中的各種突發情況,從而更好的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