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活動說課
各位老師:中午好,非常感謝大家能前來參加我此次的三年匯教活動,下面我簡單說下自己的一些設計思路和反思。
一、流程安排
經過一個半月的幼兒園生活,孩子已逐漸熟悉集體生活,建立了初步的常規意識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良好習慣養成需要長期堅持,需要教師的不斷提醒、環境暗示、同伴間榜樣作用等,因此我在半日活動組織過程中重視對生活環節的關注。另外由于多方面原因,孩子間的個體差異也是巨大的,所以需要對孩子的集體教育和個別指導,比如每項內容前都會給幼兒提簡單的要求,像洗手時候把袖子卷起來、出去做操時候一個跟著一個走、吃點心的時候一口豆漿一口餅干、玩滑滑梯時不能倒著爬等等,這些雖然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對于小班幼兒還是需要老師不斷提來強化。集體要求后則對個別幼兒進行關注和指導,比如平時吃東西比較慢的多鼓勵,喜歡玩水的走路比較慢的事先提醒下,并行動中多關注。我們班上還有個關于行為習慣的評比墻,七色花一朵花瓣對應一種習慣,包括吃飯、睡覺、盥洗、上課、物品收拾等,給孩子以積極性,也可以讓孩子在同伴間互相模仿。
其次,在半日活動的組織中關注細節。我們小一班在教室前面副墻上有個備忘錄,當天有什么事情用張小紙條寫在上面,比如某個小朋友今天不舒服需要特別關注,餐點中有禁忌,需要多喝水的等等。用這樣一張小紙條一方面提醒老師不要忘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配班老師和保育員配合進行工作。在吃水果環節,有句話說“上午的水果是金子,中午是銀子,晚上就變成了廢銅爛鐵”,所以在九十點鐘吃水果最利于孩子營養的吸收,平時一般我們把水果放在戶外活動結束后進行,但是考慮到今天吃香蕉,香蕉和水不能同時食用,所以把香蕉放在一節課后,因為這個時候對水的需求量最小。在戶外進行活動時,除了組織好孩子游戲關注孩子安全外,我的另一個重點是關注孩子的運動量,因為小班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弱,冷了熱了還不怎么會表達,所以一方面要提醒運動量過大的孩子休息,提醒不怎么動的孩子動起來,另一方面要和保育員配合,摸摸孩子有沒有出汗,衣服有沒有穿得過多。
但是今天我也有幾個地方做得還不夠,像……。
二、選課理由和簡單說課
在選擇各環節具體內容時,我遵循室內室外相結合、動靜結合、集中分散結合的原則,分別選擇了早期閱讀《好餓的小蛇》、戶外活動“呼啦圈”、區域活動三項內容。
選擇《好餓的小蛇》這本繪本故事是因為內容簡單,畫面形象有趣,宮西達也先生用了蘋果、香蕉、飯團、菠蘿、葡萄五種日本孩子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平行式地展現故事內容,符合小班年齡段孩子最近發展區的需要和內容不斷反復并進行模仿的心理特征。另外故事中擬聲詞“啊嗚”、“咕嘟”的反復出現,使故事充滿了趣味性,而小蛇滑稽、貪吃的模樣深深吸引著孩子。整個教學活動以游戲貫穿始終,教師牢牢抓住故事形象---小蛇“餓、貪吃”的特點,引導小班孩子用自己能夠理解的方式去感受小蛇的滑稽,體驗小蛇的貪吃,模仿小蛇的稚笨與好玩,并支持幼兒用簡短的詞語、短句去描述自己觀察到的內容及表述自己的猜測與想象,強調發生在小蛇身上的一系列的有趣事件所帶給孩子們的童真與童趣。最后繪本在貪吃的小蛇吞掉整顆蘋果樹中結束,意想不到不到的結果使孩子的興奮點達到了最高點,同時也讓孩子真正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中,最終體驗到趣味閱讀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