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小博士幼兒園朵朵班室外教學有感
一、 教學過程
師:小朋友們,來的時候,你們在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小汽車、小樹、小花、
師:你看到的東西,它們是什么顏色的呢?
生:黑色、綠色、黃色、
師:很好,寶貝。有哪個小朋友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呢?
生:春天
師:你從哪兒發現的呢?
生:小樹綠了、小草、小花、
師:哦,寶貝真聰明!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件小禮物,請大家猜猜這是什么呢?
生:樹枝、花生豆、
師:大家猜的都不對,這是一粒種子,F在這個季節老師要把它種下,看看它是怎樣成長的?好,刨土,種下。接下來怎么樣呢?(在老師身后一位老師在扮演小種子,師1:我好口渴。。
生:澆水
師:來,我們一起給小種子澆水(老師和小朋友做成云霧狀,嘩嘩——,下雨了。。過了幾天,小種子發芽了,快看,快看,小種子露出了小臉(老師慢慢地拉出事先埋在土里的嫩芽道具)。
師1:哦、哦——,我需要陽光。
師:小芽說它需要陽光,來小朋友,給它陽光,舉起來小手,照、照、照——
師1:好舒服,謝謝。嗚嗚、嗚嗚——,好大的風!
師:來,小朋友,刮風了(小朋友一起吹風),又過了幾天,小樹芽又長高了,快看,長高了(老師又把道具向上拔出一節)。
小樹苗,每天不停地吸收陽光、風和雨的養分,漸漸地長成參天大樹。
師:接下來。小朋友們和教師一起扮演成小種子,演示它的成長過程。
二、 教學延伸
教師完成教學后,拿出幾幅圖畫,圖畫上有兩個垃圾桶,可是,垃圾桶的周圍散落著沒有被扔進去的垃圾,旁邊的小溪里也漂浮著很多垃圾。老師問垃圾應該放在哪里的時候,一位小朋友說,小河里。
然后,教師引導小朋友把垃圾放在垃圾桶里,養成愛護環境,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
之后,老師引導小朋友把周圍的垃圾撿起來,交給父母或等著收垃圾的阿姨,而極少的小朋友把撿起的垃圾扔到附近的垃圾桶里,可是僅有的這幾個小朋友,由于考慮到課堂秩序和孩子安全問題,也被禁止了。
三、觀后有感
總的來說,這節在自然的懷抱中上的課確實很有意義,讓孩子呼吸了清新的空氣,看到了春天的美景,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心智,實乃是一節讓孩子身體和靈魂都放飛的課程。
但是,在課程的實施之中,我認為有很多不當之處:
1、 這種體驗課應該是通過教師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導幼兒對科學現象的探討,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探究精神,讓幼兒在自己親身感官的參與中不斷獲得知識體驗與情感體驗。而這節課有點行“生活”之實,做“體驗”之虛。觀察種子的成長過程,難道非要跑到野外觀看老師生動形象的演示嗎?這么好的大自然環境,能對小朋友理解這節課有什么幫助呢?要說有幫助,那還是一點點吧!如果這節課改成《尋找春天》、《春天的氣息》、《春天》等,那就更好了。
2、 缺少感情教育、價值觀的澄清引導。小樹苗和我們每一個小朋友一樣,它是有生命的,它會哭、會笑,它的成長過程這那么的艱難,是不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小朋友去愛護、去尊重、去和它做朋友呢?如果在這美麗的春天里,引導小朋友們去提水給小樹、小花、小草澆水;引導小朋友去探究一下草地里的小蟲子在忙什么呢?是不是會更有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