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尊重孩子恰當引導
反思:尊重孩子 恰當引導 案例實錄: “午間時分,亮亮的小手插在口袋里,一動不動地坐著。老師上前詢問亮亮怎么了,亮亮把小手從口袋中抽出來,只見亮亮的手心中躺著一條死去的小金魚。小朋友看見了紛紛議論了起來:“老師,亮亮把小金魚給弄死了”……亮亮聽了,低下了頭,不說一句話。老師問亮亮到底是怎么回事,亮亮輕聲的說著:“剛才小魚不動了,肯定是凍死了,我把它放在口袋里,小魚暖和了,就會活過來了……”案例分析: 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天真而又充滿愛心的孩子,金魚死掉了,孩子希望用自己的體溫來拯救它。作為老師我們首先應該保護孩子的這份愛心,試問,哪個老師忍心以冰冷的“小金魚死了,它不會活過來了”來傷害孩子幼小、美好的心靈。平日里我們一直倡導孩子要愛護小動物,我們要讓孩子這種關愛動物的情感繼續延伸下去,但是“小金魚死了就不會活過來”這是個科學道理,讓孩子知道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孩子認為死掉的金魚通過保暖是可以恢復生命的,這是因為孩子的年齡還小,4-5歲的孩子在主體和客體上是混淆的,現實常被想象為魔幻般的活動。在認知方面,他不能客觀的認識事物,而經常用主觀的想法代替客觀的事實。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都建立在自己的邏輯之上,就如亮亮,他會認為金魚之死的最大原因是由于水太冷了,以至于到后來他會用保暖的方法來幫助金魚恢復生命。同時,兒童的科學是獨具特色的,有著明顯的主觀傾向,在“泛靈論”的支持下,世界萬物對于他們來說是富于生命的,對于死亡他們沒有具體的認識,只有一個抽象的概念,他們無法理解死亡所代表的意思。亮亮的心愿是美好的,可以說“取暖”在他而言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辦法,孩子知識經驗的儲備程度,決定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換言之,亮亮還是個善于推理的孩子。 作為老師該如何來處理這件事呢?怎么做才能既保護孩子的感情,又讓孩子知道準確的科學知識呢,我覺得應該在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前提下,再來引導幼兒習得相關的科學知識。 所以,我們首先要肯定亮亮這一善良的舉動,鼓勵其他孩子向他學習。其他孩子認為是亮亮弄死金魚的,這是因為在情感方面,兒童很容易被周圍事物感染的,他們習慣于從事物的表面去解釋原因,以至于當一個孩子說亮亮弄死了小金魚,其他孩子也會附和著說是亮亮犯的錯。對于亮亮愛心的肯定,也可以從側面來激發其他幼兒對小動物的關愛之情。 接著我們可以順著孩子這一美好心愿繼續下去,讓亮亮用自己“取暖”的方法來“解救”金魚,只不過這時我們可以建議孩子不要把小金魚放在口袋中,而是放在其他溫暖的地方,如盒子里、棉絮里等。我們應該讓孩子用自己的實踐去體驗總結出“金魚死了,是不會活過來的”這一科學道理。因為對于孩子學科學,我們應該遵守“少一些概念、多一些體驗”,科學的學習過程的價值要遠遠超過灌輸學習到的科學知識本身。同時教師還要“少一些告訴,多一些傾聽”,“少一些教導,多一些分享”“少一些責備,多一些鼓勵”。教師要作為孩子活動的合作伙伴,共同嘗試來獲得科學知識。這樣不僅沒有傷害到孩子的“救魚”情感,而且也讓孩子在實踐中獲得了真理,相信這比教師的說教更具說服里。 另外亮亮會去關注“金魚之死”,還說明他是個好奇,善于探索、發現的孩子。好奇心是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和原初動力,但如果不加以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是容易丟失的,作為成人不僅要善于保護孩子的好奇心,還要能激發幼兒更多的好奇心,讓孩子的自我學習能不斷的深入下去。在孩子獲得“小金魚死了,就不會活過來了”這一科學道理之后,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金魚之死”的秘密,如:“小金魚為什么會死掉的?”“小金魚應該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讓孩子圍繞著更多的問題,展開探索,自主建構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