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會倒立的小丑》教學反思
**年**月**日上午我上了一節公開課,科學活動,《會倒立的小丑》。我的這節課分為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在開頭我就讓幼兒自己動手去探索,用大的長尾夾去夾身體的各個部分,看看夾在哪里可以使得小丑倒立起來呢,通過動手、思考、激發了幼兒要讓自己的小丑也能倒立的探究、操作的動機。(其實一開始試教的時候我是開始就告訴幼兒應該將長尾夾放在小丑的哪個部分可以使其倒立起來,后來我們研討發現這樣會禁固孩子的思維,違背了幼兒自己主動探索的原則)
第二部分是老師提供給幼兒不同的材料,硬幣、回形針、塑料片以及磁鐵,讓幼兒大膽的去動手實驗,親身親歷這個科學探究的過程,學會自己填寫記錄表,自己總結結論。發現科學事實,體會喜悅和滿足。
第三部分是繼續探究小丑倒立的秘密,讓幼兒自己玩起來,可以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這個科學探究活動,以小丑倒立這一情景貫穿始終,不僅吻合了孩子的興趣需要,通過問題情境不斷引發幼兒的認知沖突,發現世界是奇妙的、有序的、有規律的,激發進一步探究周圍世界的興趣。為兒童早期科學素養的形成奠定基礎。
當然活動中還是存在了諸多的不足,“影子”園長和園長工作室的老師們對于我的課,也給出了許多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