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成為活動的主人
——《快樂轉轉轉》教學反思
在本次教研月活動中,我設計了大班科學活動《快樂轉轉轉》,在活動中幼兒大膽探索、大膽嘗試,體驗了發現的樂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反思整個活動設計、組織過程,我認為最大的成功在于我認真分析了教材,解讀了目標,讓孩子成為了活動的主人。
一、活動內容的確定——抓住孩子的興趣點
在對大班的科學活動進行分析后,我確立了轉動這一主題。轉動是大班科學活動中的一個內容,在上期教學大班時我發現大班的孩子對轉動非常感興趣,經常用幼兒園的玩具或自己的鉛筆等玩轉轉轉的游戲,他們想盡辦法使自己身邊的東西像陀螺一樣轉動起來。那現在的孩子對轉動是否感興趣呢?我主動向方老師和謝老師了解大一、大二班幼兒的活動情況,通過了解發現大班的孩子(特別是男孩)都喜歡玩轉動的游戲。因此,結合本期大班科學活動的教學內容和幼兒的興趣我選擇了轉動這一主題。
二、目標的確定——了解孩子的最近發展區
一節好的課首先要確立適宜的活動目標。科學活動的本質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科學活動是孩子的主動探究的過程而不是呈現結果的過程。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我首先想到的是這個活動要幼兒探究什么,怎么探究,達到怎樣的目標。是讓孩子嘗試使用多種方法使物體轉動呢,還是讓孩子使本身不會轉動的物體轉動起來?在對孩子進行觀察后我發現孩子們平日里都是使不會轉動的物體(如鉛筆、杯子等)轉動起來,如果把目標定位于是本身不會轉動的物體轉動恰來,這個活動對幼兒而言是沒有挑戰性的,也是沒有發展的。《綱要》指出,幼兒教育的目的是要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因此我將活動的難點定位于讓幼兒嘗試多種方法使本身不會轉動的物體轉動起來。
三、提供適宜的材料——了解孩子的真實需要
《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教師應提供怎樣的材料呢?哪些是孩子熟悉的、安全的本身又不會轉動的呢?在材料的投放中怎樣體現孩子的不同的發展水平呢?怎樣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其中,又能獲得成功且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呢?女孩很少幾乎不對這一活動感興趣,怎樣才能讓這些孩子參與其中呢?為此,我對每一個環節所提供的材料都進行了認真的分析:
如第一個環節為了能讓幼兒在玩玩中感知“轉動”這一概念,最初打算投放球、塑料圈、陀螺、風車、傘幾種材料,但我想到球,孩子首先想到的玩法肯定是滾動,而塑料圈孩子們最難想到的就是轉動,因此最后決定不要這兩種材料,而選用可以轉動的玩具讓幼兒玩,從而體驗轉動這一概念。事實證明我的做法是正確的,在孩子們的交流中當我問到,玩的什么,怎么玩的時,孩子們都說出了:“用擰的方法,陀螺就轉起來了;我把傘放在地上一轉,它就轉起來了;我跑風車就轉了;我用嘴吹,風車就轉了……”的話,我想這跟我為幼兒提供的適宜的操作材料是分不開的。
又如第二個環節——幼兒的探索階段。我選擇了以下幾種材料:碗、筷子、勺子、杯子(這些是孩子們經常用到的,即使女孩沒有轉動的經驗但應該看見過男孩轉動這些物品,并且這些物品相對來說容易轉動,適合能力低的幼兒)雪花片、塑料玩具(這兩樣操作材料是對能力低的孩子的一種挑戰,同時又是對能力強的特別是男孩子的一種“熱身”對于這一部分孩子來說,轉動塑料玩具輕而易舉,雪花片稍有難度)碟片(孩子們只有將轉動玩具的方法進行遷移就能使它轉動)圓形的、正方形的紙(在提供的材料中這個是具有挑戰的,孩子平日里只是把塑料玩具一轉玩具就會轉起來,而紙則不行)。由于提供的材料關注了孩子的發展水平的差異,因此,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并都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