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有感
終于把《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看完了。在合上書本的那一刻,感覺我的思緒還在游走,書上的情節還在腦海中盤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怎樣提升孩子審美”這一篇章,這里李老師所說的“審美”指的是“美術欣賞”。 在組織孩子美術欣賞的時候我們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先討論看到了什么?給人的感覺是怎么樣的?然后看作者的構圖,顏色等。但是李老師的組織過程并非那么簡單,她從了解作者開始,用她的話說是“與大師約會”,如要欣賞凡·高的作品時,李老師為孩子講了很多有關大師的故事,大師一般都有非常有意思的經歷和人格的魅力,很能感染人、打動人,孩子一旦被感染,被打動,就會對這位大師產生濃厚的興趣,就想與他親近,說起他就像說起自己的朋友一樣;然后結合他的生活背景來分析他的作品,教師講述:有一天,凡·高發現自己床底下一雙又破又舊、變了形的大皮鞋,那是因為太破沒有送出去的唯一財產。這雙鞋子上面帶有明顯的凡·高的氣息——受苦受難,不能解決問題。他像是從這雙皮鞋上看見了自己,禁不住感慨萬千。他被這雙大鞋迷住了,使出全身的勁畫了起來,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也忘記了自己的苦難······隨即老師就拿出凡·高的畫,說:“同學們請看,這就是凡·高的大皮鞋!”孩子們看了以后就激動不已,隨后教師又組織孩子們看了凡·高的其他作品,如樹、風景還有向日葵;最后老師邀請幼兒畫一棵大樹扭動的風景,孩子們畫的大樹不再像以前一樣蘑菇形狀了,又過了幾天,孩子們紛紛向老師匯報:我們看到的樹真的像凡·高的畫那樣扭動著。 這就是李老師組織的美術欣賞活動,有趣,生動,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作者的生活,體驗作者的繪畫情緒,更好地理解繪畫作品,但是這樣的活動也給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課的老師不但自己要熟悉作者性格特征,還要了解其生平事跡,只有教師具備了足夠的美術涵養,才能成功開展美術欣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