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口令《小板凳歪歪》活動反思
活動目標:1、正確發音:乖、外、奶等易發錯的字音,喜歡繞口令。
2、通過圖片、文字兩種符號的排列,感知繞口令的格律。
3、能以協調的語速、語調有節奏的朗誦兒歌。
活動反思:
《小板凳歪歪》是一首較長的富有童趣的兒歌,雖然較長但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再加上句尾的押韻特點,讓整首兒歌聽起來節奏感強,韻律十足。內容也很生動活潑,很受孩子們的喜歡。由于二個本身的特點明顯,我充分挖掘每一句的內在聯系,巧妙地讓幼兒感受尋找到其中奧秘,開始組織展開活動。
一、圖文并用,找出連鎖關系
“小板凳歪歪,上面坐個乖乖,乖乖出來買菜,上面做個奶奶,奶奶出來燒湯,,,,”不難發現,這長長的一連串句子中藏著一個小秘密。一開始我就給幼兒讀了這幾句,在下一句要用的教具中,我用圖片來表示連鎖的那個人物,其余得用文字標識,這樣的文字因為重復的成分居多,幼兒也不會覺得陌生晦澀,在我出示時,,我的連鎖人物圖片是移動的,上一句用完,下一句馬上接著用,這樣的造作方法,讓幼兒很快發現了這個規律。接下來的教學是在邊教邊創造的過程中完成的,只要我說出來上句,小朋友就能立馬根據這一規律說出下一句說的是什么?下一句的主語是那幾個字?在整首兒歌都完整的展示在孩子們面前時,幾乎所有孩子都能連貫的朗誦下來時,隨著圖和文的逐步出現,二哥也理解了,另外,由于出示的文字都是重復的,幼兒在反復的刺激下,潛移默化的人讀了幾個簡單的漢字,在學兒歌的過程中,恰當運用圖和文,效果會不錯的。
二、以動作方式理解內容
在每句兒歌中,前面的主語都是連鎖的用圖片表示,中間的“出來干什么”,出來是重復的,幼兒很快認識了,最后的干什么,每句卻不一樣的,這讓幼兒在朗誦詩常常出現混淆,比如把“奶奶出來燒湯”說成是“奶奶出來買菜。”其實是“乖乖出來買菜”,于是我鼓勵大家床邊動作來幫助理解,加深記憶。開始時,由我來做動作,幼兒邊度邊看我的動作,慢慢的有小朋友自己做動作,這樣鞏固了對二哥的理解,也避免了反復朗讀帶來的枯燥感。
三、感受句尾韻腳,按節奏學習繞口令朗讀
既然是繞口令,肯定會要求一定的速度,而且我發現每句的字數相同,每句的爵位都有韻腳“ai”,這樣,給繞口令的朗誦提供了明顯的幫助和語音感。在反復讀了幾次以后,小朋友發現每句最后一個格子聽起來差不多的發音。我就讓幼兒按節奏 和 來朗讀,在有趣的一遍遍幾張節奏朗讀時,我有慢到快的拍鈴鼓,帶領大家的節奏,幼兒朗讀的興致由淡到高,速度由慢到快,熟練程度由弱到強,活動結束時,幼兒的朗讀興趣仍是意猶未盡。
語言活動中,不僅要讓幼兒學會兒歌,更要激發他們再次學習的興趣,例如:這次繞口令,有二十頭一次接觸,我們學得愉快又輕松,還體會了其中的語言美和韻律美,相信以后幼兒還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次的語言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