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數學《長和短》課后反思
一、目標中指出要積累長短的經驗,長和短是相對而言的,是通過相互比較得出的,所以“比”這個能力和方法,一定要教給幼兒。但是整個活動中我都沒有很重視這個能力,在活動一開始,大家找自己位置這個環節,我將椅子拿起來把彩條進行了對比,粗略地讓幼兒感知了“比”這一方法。而后的動物(大象、兔子、長頸鹿)比較中,沒有具體的維度,只是用眼睛觀察發現,應該確定一個維度來比較,比如用尺或者繩子等,讓幼兒有一個量的感知,否則就沒有科學可言(現實中大象的耳朵比兔子還長呢)
二、材料準備上:
1.教師操作材料
(1)我事先準備的在魔術箱里放了兩條長短不一的繩子,但是活動中發現短的那條繩子沒有放進去,只有一條長繩,當時有點無法收場。這一環節的設計可以改為變出一根繩子問問幼兒它是長是短,說長,再變出一根更長的繩子,再將兩根繩子進行比較,讓幼兒明白要通過“比”才能知道長短。在分長短食物的環節,我準備了兩個長短不一的盒子分別給長頸鹿爸爸和長頸鹿寶寶。可是也由于疏忽大意落在了教室里,只能用兩個椅子代替,失去了原先的游戲性和情境性
(2)比較長短這一技能上,還需要一個參照物(中間物),尺或者繩都可以替代,作為衡量長短的標準,而不能只是肉眼觀察
(3)對于小班幼兒,游戲性、情境性要求很高,溫暖活躍的氣氛也很重要,教師可在開始環節加點音樂,“今天動物園要進行比賽,內容是比長短,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先請小朋友們入場,按照我剛剛說的要求找到你們的位置啊”
2.幼兒操作材料
(1)長短不一的紙條在找好位置后,就顯得很多余,無法再利用上,我覺得在找的時候就可以用貼的,撕下不干膠,將自己的彩條貼在椅子上的彩條下面,這樣一來長短一目了然,就免去了后面有些幼兒拿著彩條不知道放哪兒時就一直拿在手上玩
(2)長短不一的食物,其分辨率也不是很高,我沒有拎出來先認識一下,而是讓大家直接就開始去分。我發現大多數幼兒都是隨便在放食物,根本沒有顧及它的長短。此環節教師應該要先將這些操作材料與幼兒認識清楚,讓幼兒弄懂了長短的食物,搞清了任務才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