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語言《音樂氣墊火車》教學反思(通用2篇)
中班語言《音樂氣墊火車》教學反思 篇1
《音樂氣墊火車》是一個語言故事,內容生動、形象,易于幼兒理解,比較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活動中,主要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觀察能力,在聽聽、猜猜、說說中理解故事的內容,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知道這輛火車的前后變化,體會故事中的真正含義。
故事一共分為四個部分。猜測引題-分段講述理解—完整欣賞故事-生活經驗延伸。
在引題部分,我用幻燈片創設出在美麗的樹林里,小動物們開心玩的情景。當播放出火車大聲打招呼的聲音時,讓幼兒猜想,“在這么美麗的環境中,小動物們會和火車一起玩嗎?為什么?”有的孩子說會,也有的孩子說不會。從而讓孩子帶著疑問“動物們會不會和火車一起玩”帶進故事的情境中。
在分段講述理解故事這部分,讓幼兒通過傾聽故事、觀察圖片并猜想等手段,從而去理解故事內容。第一段(“一列火車向樹林駛來”到“動物們更不敢露面了”)主要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教師講述完故事后,通過提問“動物們喜歡火車嗎?它們是怎么做的?”“小動物們為什么逃?”“看到小動物逃跑后,火車的心情是怎么樣的?它是怎么做的?”讓幼兒回顧故事內容,在說說中理解動物不喜歡火車并逃走的原因以及火車看到動物逃跑后的心情。第二段(“這一天,火車又發現”)到“向前方慢吞吞地駛去”)注重觀察畫面并猜想,如提問“發生了什么事情?”,幼兒發現火車很難過、花枯萎等。“小花為什么會變成這樣?”讓幼兒猜測花枯萎的原因,發展了孩子的發散性思維。然后通過聽故事從而去了解花兒枯萎的原因,知道噪音帶來的危害及火車心情的改變,集體想辦法幫助火車改變自己。第三段,讓幼兒帶著疑問“火車發生了什么變化”去聽故事。通過提問“火車發生了什么變化?”“改造后的火車叫什么?”“為什么叫它音樂氣墊火車?”,讓幼兒了解了樂音的特點。
接著,通過完整欣賞故事,讓幼兒理解故事的真正含義,使幼兒明白了大家都喜歡樂音。最后生活經驗延伸部分,出示生活中噪音的圖片,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已有的經驗來說說是噪音還是樂音,聽了噪音有什么感覺及噪音帶來的危害。在看看、聽聽、講講中,讓幼兒了解了噪音,體驗到噪音,知道噪音對人體的危害。后兩張對比的圖片,讓幼兒知道不要去制造噪音。
這個活動采用幻燈片播放故事,使內容更加生動,使最后環節更能突顯出噪音與樂音的區別。
中班語言《音樂氣墊火車》教學反思 篇2
語言活動是五大領域中的一個范疇,是教師為幼兒準備一定的語言材料,模擬和創設特定的語言情境,使幼幼兒能觸景生情,邊玩邊說,從而達到提高幼兒語言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活動。 《音樂氣墊火車》是一個語言故事,內容生動、形象,易于幼兒理解,比較適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活動中,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在聽聽、說說中理解故事的內容,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知道這輛火車的不同之處,體會故事中的真正含義:知道樂音對我們的身體有一定的好處,會使人心情舒坦,愉快;噪聲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有害,我們要遠離噪聲。故事一共分為四個部分。談話引題-完整講述故事-分段講述理解--交流生活經驗,讓幼兒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理解故事內容,了解噪音和樂音,并區分他們的不同,最后根據自己的已有的經驗來說說什么是噪音,什么是樂音,了解噪音,體驗噪音,知道噪音對人體及環境的害處。在活動中,結合了幻燈片、圖片等不同的教學工具,注重完整講述、分段講述、交流經驗等教學形式,讓幼兒充分地自己講述的過程,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重視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從集體到個別,讓每個幼兒都有說的機會,在語言的天地中得到語言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