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娶新娘》活動反思(通用2篇)
《老鼠娶新娘》活動反思 篇1
通過這樣一次活動,讓幼兒很好得感受民間結婚的習俗,通過村長找女婿這一線索來知道世界上沒有最強女婿,但每個人都有最強的地方。同時最重要的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就是讓幼兒能發現自己身上的長處以及短處,同伴之間能夠互相欣賞,互相幫助,就是再次將活動進行了升華,較好得將語言和社會整合起來。 對于整個來說環環相扣,注意到每個環節的銜接,做到層層遞進。在第一環節引入嗩吶的背景音樂,讓幼兒感受人們在干什么,孩子們積極參與到其中,在逐步引導中獲得了答案,辦各種喜事,結婚、過新年等。在第二環節引發對故事的想象,拋出問題,“老鼠新娘美叮當想找世界上最強的新郎,她會找誰?”從而交代清楚故事中的角色,并引發幼兒對故事的遐想,很順利的進入了第三環節,通過對故事的了解,故事中所蘊涵的自然界事物強弱相輔的關系,為幼兒形成正確的對人、對己的認識觀,提供了客觀的認知基礎。在了解自然界事物的強弱關系時,幼兒能清楚判斷,效果很好。但在幼兒自己講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時,似乎還是在模仿于這些自然界的生物,也希望自己有很強大的身體的器官,而忽視了自己自身本領。覺得孩子的回答稍稍有一些偏,采用了自己的例子來引發幼兒,好像效果還不是太明顯。在這里或許可以在自己的問題引導上再加強一些,還有可能對于剛升入大班的孩子,有部分還很難清楚表述自己身上的長處或者短處。在日常活動時,可以和幼兒在多溝通,多交流,了解自身身上的長、短處。到活動接近尾聲,以美叮當終于找了老鼠阿郎作新郎的故事結尾引發幼兒來玩“抬花轎”的游戲,一下子將活動推向了高潮,孩子們參與性很高,喜慶得辦了一場“喜事”。這么一來很好得完成了活動目標,也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
《老鼠娶新娘》活動反思 篇2
嗩吶演奏《婚禮曲》是一段喜慶的民間音樂,它旨在讓孩子初步感受中國的民風民俗。在喜慶的民間音樂的渲染中展開教學,目的是讓幼兒從不同的角度感受中國的民風民俗。音樂的渲染更能突現作品想要傳達的中國元素,感受婚慶的民風民俗。
音樂一出現,孩子們大多能猜出類似過年、跳舞等喜慶的事情,這說明音樂烘托的氛圍還是很明顯的。但是,對于“民樂”的定義孩子們并不理解。而本次活動把民俗特色放在了一個重點,不管是故事、音樂還是圖片都是以民俗特色為主的,因此,在課前對民間音樂的欣賞、對民間故事的傾聽、對民間畫的了解有一定的必要。
在這一環節中通過故事《老鼠娶新娘》中呈現的自然界萬物生生相息、相生相克的現象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也都有自己的弱項。現在的孩子,有的表現得自信滿滿,不把同伴放在眼里非常驕傲。有些孩子膽子很小,常常會怕難為情,做任何事情都認為“我不行”或是盲目跟從,沒有自我,表現得自信不足。這兩種心理傾向的成因大多是因為溺愛。因此,“讓孩子自信自己長處的同時,也欣賞別人的長處”,成了我開展這次教學活動的一個目標。
欣賞故事時,在結果還未出現之前,我讓孩子們開始討論:“誰是世界上最強的新郎?”盡管故事的情節有展現,可孩子還是停留在自己的關注里:“我認為太陽是世界上最強的新郎!”
但是,由于類似于這樣討論的形式沒有開展過,無先前經驗。同時,又由于活動實施中發現班上缺乏自信的幼兒相對比較多。因此,這一環節實施下來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在今后開展類似教學活動時可讓幼兒在活動開展前先一談話的形式說一說,那么在教學時環節可以更緊湊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