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科學活動反思(精選2篇)
五月份科學活動反思 篇1
游戲是小班幼兒活動的最佳方法,而在科學活動中參插游戲,并輔以形象生動的教具、有趣活潑的語言,會使幼兒對活動的興致加濃,而在有趣的游戲情景中,幼兒也愿意主動去探索,主動去參與,從而使幼兒的聽覺力、注意力、觀察力得到了發展。
一天我無意間從柜子中找到了一個易拉罐,我將蠶豆放入其中,擺放在窗臺上,無意間宋智超小朋友發現了,拿了起來輕輕地搖了搖,發現里面有聲音,他馬上召集了許多同伴,一起來聽。不時還輕輕地議論著于是我緊緊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對幼兒進行《罐子響起來了》的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幼兒對操作、探究很感興趣,通過自己制作響罐的制作活動,幼兒體會了探究的過程和快樂,觀察能力得到提高,動手能力、注意力、聽覺也不同程度提高了。
而在《它們不見了》活動中,幼兒通過實驗,操作,發現水的基本特征。從培養孩子樂于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孩子觀察、比較、發現等科學探究能力。在活動過程中首先我引導運用對比觀察的方法,引導孩子發現牛奶與其他水的區別,從而讓孩子了解清水的特征之一是無色透明的。而在第二環節中運用猜測活動,制造懸念,激發幼兒的興趣及探究欲望,培養幼兒初步的猜測能力,并鼓勵幼兒能大膽的表述自己的觀點。最后引導幼兒運用自己的感官,了解水的其他特性,并加強巡視和觀察,關注每個孩子的實驗表現,及時發現他們使用的方法和所產生的問題。
在這次活動中孩子門樂于參與,積極發現。簡單而有平常的活動準備,又為幼兒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機會。簡單容易的記錄過程更適合小班幼兒的操作能力。在新課程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依據幼兒的需求設計了置疑、猜測、驗證、交流等各個環節,讓孩子們在每個環節中對水特性的了解層層深入,同時對記錄單和實驗的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
五月份科學活動反思 篇2
生命是偉大的,生命是可愛的。地球是因為生命的存在而變得生機勃勃,地球也因為生命的存在而變得喧器不已。在不斷的生命輪回過程中,有的生命逐漸消亡了,有的生命卻得以延續。很有幸,大一班的陸笛小朋友帶來了蠶寶寶,原以為我們常州這一帶無法飼養蠶寶寶,今天借此機會,抱著試試的心理,跟孩子們搞起了“飼養蠶寶寶”的“副業”,讓孩子來親歷養蠶的過程,了解蠶的生長、發育、繁殖和死亡的生命歷程。
當第一次看到蠶寶寶,孩子們跟我的表情都是一樣的:像小青蟲,有點肉麻。因為沒有飼養經驗,不停地向其他老師請教,然后回來傳達給孩子們。當孩子看到我每天不停地給蠶寶寶喂桑葉,他們也逐步開始關心起這些“小可愛”了,甚至有個別幼兒回家在路上尋找桑葉,并將葉子采來給蠶寶寶吃。一個多星期觀察下來,我們都很納悶,發現只要給蠶寶寶一放桑葉,它們就不同地吃,一天要吃很多,從不見它們休息,難道蠶寶寶就不會吃“撐”了嗎?十來天以后,蠶寶寶長大了很多,身體胖嘟嘟的,可愛多了。終于有一天,細心的孩子發現有的蠶寶寶開始吐絲了,并將自己的身體“包裹”起來,很有趣的是有的孩子說“蠶寶寶編蜘蛛網了”。每個星期,蠶寶寶都有不同的變化,直至今日,我們養的蠶寶寶都成功地變成了飛蛾,還有幾只飛蛾產下了卵。孩子們親眼目睹了蠶寶寶的一生。
雖然我在教學計劃中并沒有預設蠶寶寶的內容,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卻出現了蠶寶寶,因此我覺得首先要在自己的教學計劃中進行調整,加入蠶寶寶的學習內容,以便發展幼兒的觀察的持續性。其次,我覺得在課改理念中,學習活動的形式要更拓展,可以有集體的,小組的、個別的,還可以有持續的等等;例如對蠶寶寶的認識活動就可以是持續的,而不應就以一次觀察教學活動而結束。再次,孩子們在持續關注中,對蠶寶寶的觀察更細致了。以往我班的孩子在觀察時總顯得“大而化之”。主要原因不外乎兩個:一、與觀察興趣有關;二、與觀察時間、空間是否充分有關。而現在孩子們通過細致的觀察,自發形成了若干探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