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筆記:調座位的故事
轉眼間,一個學期過去了,孩子們對彼此都比較熟悉了,特別是同一組上的孩子,更是如膠似漆,似乎每天都講不完的話。但是,在暗自竊喜孩子們的交往日漸融洽時,煩惱也隨之而來:有的好朋友連上課都會竊竊私語,如欣怡和可欣,這樣無疑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降低他們上課的效率,面對這種情況,我決定調座位。在反復考量之下,我選擇了一個比較文靜的孩子——涵涵來和欣怡交換座位,文靜的涵涵肯定會帶著可欣一起認真聽講。 這天上課前,我在集體面前公布了這個決定,本以為事情可以就這樣一帆風順。可是,涵涵張嘴就哭,把我嚇壞了,原來她覺得老師是因為她不乖,才讓她調座位的,在我的反復強調和解釋之下,她不情愿地調了座位。 第二天,涵涵的奶奶送涵涵來上學的時候就和我們說:“老師,能不能把涵涵調回原來的座位,昨天她回家后就不開心,說喜歡原來的座位。”于是,我們又把涵涵調了回去。 事后,我也進行了反思,也許有的時候,座位的分布確實可以影響孩子們,比如性格開朗的和性格文靜的在一起就可以相互促進。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方便管理而剝奪了孩子們自己選擇座位的權利。現代兒童觀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我們成人的附屬品,如果成人以“愛”“為孩子好”等為理由,限制或剝奪孩子的權利,那么這種愛便不是愛了,愛如果來得太沉重,被愛的人負擔重重,就會適得其反。 其實,我覺得上課說悄悄話等這些問題不是只有通過調座位的方法解決的,或許我們可以改善教師的教學方法,采取幼兒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讓幼兒不由自主地被活動本身所吸引,我堅信這樣的方法一定會比調座位更合適,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