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幼兒也應該有氣質
最近持續在看的一本《與幼兒教師對話》。其中提及學習的目標有四個:知識、技巧、氣質、情感。這與我們現在的情感、知識、技能的三維目標幾乎是一樣的,但它多了氣質的目標,也正是我們現在所缺失。
其實氣質這個目標是不能從活動中直接實現的,它可以說是活動的附屬品,是一種活動以外的產物,而且需要長時間修煉才能出一定的結果,所以書中定義氣質為個人在處理事物時所持的心智習性或行為傾向。
但是個人覺得真的要修煉出氣質,比如培養幼兒探索的氣質、發現的氣質、愛學習的氣質、愛提問題的氣質等都是需要長時間與之相聯系的教學活動、生活活動、隨機活動等中來注重培養他們這方面,讓他們主動學會探索、主動學會發現、主動學會愛提問題、主動學會愛學習等。為什么說主動?因為在每次活動中只有幼兒主動,說明他們是發自內心想要獲得相應的答案或知識,而不是教師要他們學什么,他們就像機器一樣學什么,模仿什么。
如果他們真的擁有了這種氣質,對于自己生活中發現的問題會主動尋求答案,接著這種氣質一直伴隨著他們進行,那進入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她們都會找不同的途徑去尋找,那我覺得我們幼年的教育真的會影響一生他學習的方式,只能說是影響、不能說絕對。因為書中也曾提及,就算幼兒在童年時期獲得了優質的幼年教學經驗,但是在他的青春期有可能或發生變化,所以我很贊同作者的觀點,我們的幼教工作者不能夠夸大自身的教學影響能夠給幼兒的將來做出如何偉大的工作,只能說我們盡可能的做好在幼兒的關鍵時期給他們種下美好的種子:可以說是禮貌、學會尊重、學會自尊、學會自信等,更可以說是一種生活、學習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