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質量與健康(二) 教學設計
科 目生物年 級七年級班 級時 間xx年 月 日課 題第四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三章人體的呼吸第三節 空氣質量與健康(二) 第17 課時教學目標過 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去探究周圍的空氣質量。 1.嘗試通過網絡收集并整理有關當地空氣質量的信息,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2.運用五點取樣法,采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探究周圍的空氣質量,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重 點通過收集和分析資料,了解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難 點通過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探究周圍的空氣質量,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建議教學用具實驗用具執 筆 者文天娥老師授課者一.探究了解當地的空氣污染 1.調查交流本地區空氣污染情況 學生再一次利用校園網,查找本地區空氣污染情況,并進行交流。了解到目前北京市發布的空氣污染物指數有5項: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顆粒物。其中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的排放物,氮氧化物主要是汽車尾氣排放物,一氧化碳既由燃煤排放也由汽車尾氣排放,臭氧是氮氧化物的二次化合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則是揚塵和其他幾種污染物的混合生成物。這幾種污染物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氣體,它們對人體的危害有一個共同之處:影響人的呼吸系統。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影響是長期漸變的,在這兩種污染物濃度高的地區,較長時期后會出現某些疾病的高發生率。而氮氧化物的影響卻會在短時間內迅速表現出來,交通高峰時人們如果正好在污染濃度高的要道邊及路口,會很快感覺到眼、口、鼻難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臭氧。大氣中的臭氧本來很稀少,而且起到過濾紫外線、保護人類和植物的有益作用,因此“保護臭氧層”已成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標。但如果地面的臭氧濃度超標,卻會迅速而強烈地刺激人體呼吸系統,引起易感人群(老人、小孩及心、肺功能不強者)疾病發作,甚至造成死亡。地面的臭氧濃度怎么會超標呢?這是因為氮氧化物在陽光下與其他氣體發生化學反應,轉化為臭氧和其他氧化物。而這些物質在大氣中達到一定濃度,就形成光化學煙霧。世界第一例光化學煙霧于1952年發生在美國洛杉磯,當時城內人們普遍感到眼睛流淚、口鼻難受、胸悶,老人及心肺疾病患者的發病率直線上升,幾天內死亡人數就達數百人。 2.采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1)教師演示五點取樣法:先確定對角線的中點作為中心抽樣點,再在對角線上選擇四個與中心樣點距離相等的點作為樣點。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確定要探究的問題,制訂探究計劃,進行分工。在采集和測量空氣中的塵埃粒子的探究活動中,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誤差,應該設置重復組。學生課下進行采樣。 (3)采集空氣中的塵埃粒子,在顯微鏡下觀察和記數。學生根據上節課小組討論,確定采集地點、時間、方法和組員間的分工,按照計劃利用課下時間去采樣。及時收回樣本,本節課在顯微鏡下觀察和記數。 教師指導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和記數空氣中的塵埃粒子。介紹抽樣記數的方法:塵埃數以小方格邊線以內的記數為準,正好在邊線上的只記兩條邊線的,即記上不記下,記左不記右。 (4)表達與交流 教師組織學生就每組實驗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和測算結果展開討論。學生分小組匯報:本組要探究的問題,本組的探究計劃,本組的探究結果, 演示本組記錄表 學生探究部分示例: 1、探究問題:樓層越高塵埃粒子越少。 樣本1樣本2樣本3平均值1層 20層 2、探究問題:教室內與教室外塵埃粒子數一樣多。 樣本1樣本2樣本3平均值室內 室外 3、探究問題:樹林中的塵埃粒子數比馬路邊少 樣本1樣本2樣本3平均值樹林中 馬路邊 教師組織學生就每組實驗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和測算結果展開討論。 課后實踐活動:學生會環保組在校園設空氣質量播報牌。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了解當地的空氣污染1.調查交流本地區空氣污染情況2.采集和測算空氣中的塵埃粒子 二.1.采集空氣中的塵埃粒子,在顯微鏡下觀察和記數。2.表達與交流
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