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說出生態系統的組成、類型與特點
2、能力目標
開展調查,收集與分析資料,嘗試撰寫調查報告
3、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驗科學調查過程,感受生態系統內各成分之間和生態系統之間密切相聯的關系,樹立生物和環境不可分割的概念。
二、學情分析
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類型與特點
教學難點
嘗試收集和處理數據的科學探究方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介紹池塘生態系統
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學生活動
引入介紹地球上有無數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一片樹林、一塊草地,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展示各種生態系統的圖片)
學生說出圖片上分別是那些生態系統?
觀察池塘的生態系統看書第25頁,提問:池塘里有些什么成分?講這些成分的名稱填寫在書上第26頁的表格上(討論1)學生回答,填表。得出結論:由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組成。生物成分有菖蒲、蓮、浮游植物、水草等植物,有浮游動物、蝌蚪、魚蝦、河蚌等動物以及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成分包括水、陽光、空氣、土壤、溫度等。
討論:聯系小學學過的自然知識,你能說出綠色植物在生態系統中起什么作用嗎?(討論2)。
講解:由此可見綠色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他能制造有機物,因此在生態系統中稱他為生產者。學生回答: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機物,放出氧氣,提供給生物。其遺體可作為微生物的營養來源,由他們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植物還能通過蒸騰作用將水蒸發到大氣中去,增加空氣濕度,降低空氣溫度,從而改善非生物成分組成的環境。
討論:池塘中的動物與植物之間有什么關系?
因此,人和各種動物是消費者。學生回答:由于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因此,池塘中的動物以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釋放的氧氣為生活來源,而動物放出的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動物與植物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如果植物大量減少,導致光合作用大大減弱,動物就很有可能因缺少食物和氧而死亡。但由于植物和動物都要進行呼吸,如果植物過多,覆蓋了整個水面,也會導致水中植物缺氧。
討論:池塘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遺體和排泄物都到哪里去了?這與那些生物有關系?
因此:土壤中、池水中的細菌、真菌都屬于分解者。學生回答:池塘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遺體和排泄物被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為無機物。
知識鞏固演示課件
(網站中知識積木板塊)
路徑:網站中尋找知識積木→注冊登陸→生物→生命科學→低第6頁內池塘里的生命。
學生參與課件的活動
布置預習:調查一個生態系統老師介紹調查內容,組織學生分組,布置準備內容,材料用具等。介紹怎樣書寫調查報告。學生明確調查目標,確定調查那種生態系統,制定調查計劃
第二課時 調查活動:調查一個生態系統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調查前準備老師介紹:科學家常常通過調查的方法發現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今天我們就進行一次調查活動。
在調查之前首先要確立調查的目的,擬寫好調查計劃(調查計劃包括:調查目的、調查途徑、調查內容、調查記錄等)。
由于調查常常要求涉及一定的面,記錄相當數量的數據,往往需要多人分工合作來完成,因此,調查前還有成立小組,明確小組成員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