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關注幼兒已有經驗基礎上的學習
觀摩了楊*老師的大班語言《捉迷藏》活動,給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孩子們的主動學習。活動中,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興趣濃。這與楊洋老師的活動準備,及楊老師對孩子的了解分不開的。現在我就對本次活動在孩子們主動學習這一點作簡單的評價。
一、對活動目標的解析。
1.欣賞詩歌,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要表現方法。(關注多領域的整合、多能力的發展,激發幼兒已有經驗,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詩歌的學習與創編之中)
2.增進對大自然的熱愛,感受仿編詩歌的樂趣,體驗成功折快樂。(大自然是學習詩歌的搖籃,掌握詩歌的語句是語言活動的特點所在,是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落實。)
3.初步學習用詩歌的結構大膽進行仿編活動。(關注教與學的“對話”,讓幼兒初步享受“合作、探究、體悟、自主學習方式 ”的愉悅;是對培養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關注。
二、關注幼兒的主動學習。
1.創設開放的環境。倡導開放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機會,面向更多的創設真實、豐富、寬松、和諧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幼兒浸沒在其中,給他們大量主動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在幼兒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引導他們根據自身能力,通過聽、看、說、做主動進行有意義的方建構。活動前楊老師帶孩子玩一玩捉迷藏的游戲,活動時老師微笑著提問:“剛才我們玩了什么游戲呀,怎么玩的,玩的開心嗎?”老師是個有心人,這么開放的導入,讓幼兒很快地投入到活動中來。這時老師播放課件,孩子都很興奮:“太陽和顏色寶寶捉迷藏呢。”當孩子回答后,教師肯定地說:“哇,原來太陽和顏色寶寶玩捉迷藏呢,你們猜猜顏色寶寶會藏在哪里呢?”讓孩子猜測“顏色寶寶的會藏在哪里”的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孩子的思維很活躍“綠色躲在小草里”“綠色躲在大樹里”“紅色躲在太陽里”“藍色躲在天空里”......也一下子打開孩子們的話匣,為學習詩歌和創編詩歌打下了基礎。
2.為幼兒提供很好的語言示范。包括老師良好的語言建構的示范,如傳遞相應的語言詞匯,為幼兒提供可以模仿的、具有簡單規范的句法結構的示范句等更要讓他們在模仿的基礎上愿意說,敢說,會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思維、社會參與水平、交流技能、知識經驗等方面的發展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語言教育應當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素質的核心就是能力,能力是不會遺忘的,記憶卻是要退化的、遺忘的。因此我們在語言教學中不應拘泥于孩子會講多少故事,會背多少兒歌,而是更要注重對孩子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
本次活動中,楊老師教學時,很注重自己的語言是否規范,真正做到語言的示范作用。例如在與幼兒互動游戲時,楊老師:“顏色和太陽玩的真開心,我們也不做顏色的太陽玩扣迷藏的游戲吧。”當幼兒說正確答案時,楊老師會讓全體幼兒學習,并帶領大家重復做到加強記憶。
3.興趣點的調控――最近發展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必然經歷從喚醒――興奮――保持――渙散的過程。教師要善于選擇適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的內容,不斷激發幼兒跳一跳的興趣――調控幼兒的興趣點,活動中通過課件播放、材料匹配,游戲形式的累加、變化來吸引幼兒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活動中,避免枯燥乏味,機械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