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可憐的孩子,因為磨礪所以成熟
今天的天氣異常炎熱,可算作入夏以來的最高溫。中考臨近,不敢懈怠,老師們揮汗如雨,巴心巴肝地 想把最后一點“寶”押住。可憐的孩子們,坐在空氣不算新鮮的教室里,苦思冥想,抓耳撈腮。所有電扇盡力的轉著,蚊蟲不斷翻飛騷擾著,孩子們還是專心的做著題。
猛然間,我為孩子們遭這樣的“罪”感到悲哀,但丁說:“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智慧永遠沒有辦法彌補道德的空白。”學業成績并非第一位的,永遠不會是最重要的。這樣一想,對那些沒有認真做題的學生也就釋然了,不是不為,而是不會。雖盡全力,但卻無能為力。
其實,換一個角度思考,這種磨礪不也是成長道路上的有益沉淀嗎?我們都知道溫室的花兒雖美卻經不起風浪,它的生命是脆弱的、短暫的。我們沒有見過長在溫室的偉岸的大樹,就是這個道理。也有一直長在“溫室”的人兒,一離開呵護就會犯“錯”,這說明沒有痛苦的經歷不足于讓人成熟。
想到這里,我也能理解為什么我堅持 讓學生把這些題目做完,堅持忍耐酷熱和煩躁花腦力思考,堅持用這種“殘酷”的方式磨練意志,相比那些悠然自得地躲在空調下看電視娛樂自己的人兒,我們一起苦并快樂著。
一路成長,一路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