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幽默的方式教育孩子吧
在與家長交流時經常會聽到家長這樣的抱怨:“孩子非常調皮,越不讓他做的他越做,越叫他做的他越不做,好像是非要和我們對著來”;“這孩子氣得我連打再罵的,可是沒過幾天又犯了同樣的錯誤,為了讓他記住又打了他,最后都打皮實了,而且是越打越皮”;“跟孩子講道理吧,他根本不當回事,有的時候和他說著話呢,他還把耳朵捂住了,真是氣死我了”……面對孩子的這種狀況,家長的批評教育顯得如此無力。有的家長在想,為什么自己的孩子就那樣調皮不聽話,別人的孩子就那樣乖順呢?甚至覺得自己的孩子或者天生就是這個樣子,教育不好了,于是放任自流,任其自暴自棄。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犯錯的孩子,更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應用了不當的方法。為什么有的孩子難管教?
在剛剛參加工作時,看到孩子在玩玩具時把玩具放進了嘴里,我會提醒孩子說:“不要把玩具放進嘴里,這樣不衛生。”孩子聽了會拿出嘴里含的玩具,但是馬上就會看到另一只手里的玩具又放到嘴里了。越是提醒孩子不要仍玩具玩,孩子聽了會繼續玩同樣的游戲。我們成人要求的“不要”結果都成為了提醒孩子的“要”。
有的孩子總喜歡端著有水的杯子在活動室里溜達,老師告訴孩子要回到座位上坐下喝水,可是孩子還是在移動著,看到這樣時老師會說:“如果把水灑到地上了你可就要滑到了。”不一會兒,“嘩啦”一聲,水灑了一地。
為什么會是這樣的結果呢???當時的我好困惑哦。后來的工作經驗使我總結了原因:因為成人對孩子的提醒、責怪,只能誘發孩子的挑戰性,孩子就想以反抗成人意志的行動,來證明自己并不是膽小鬼,這就是我的勸告和提醒沒有起到作用的原因。
因而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宜硬性禁止,而應該注重引導。首先別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忌,人為地增加對孩子的吸引力。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歡而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忌”以提高其吸引力。最后就是對于觸犯禁忌后的引導,孩子在觸犯禁忌后,家長和孩子之間就處在了矛盾的對立面上,在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利用幽默的方式,巧妙化解矛盾,避免造成因為不當引導而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形成惡心循環。
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大都嚴肅多于寬容,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往往弄得非常對立。其實,風趣幽默的教育更能觸動孩子活潑的天性,它不僅能使孩子免去在大人面前的拘謹,還能使孩子在輕松的笑聲中受到刻骨銘心的啟迪,在他的心靈中留下不滅的印跡,使他時刻以此警示自己。
例如,有個4歲的孩子因為癡迷于奧特曼之類的動畫片,天天打打殺殺的,還經常攻擊同伴,他的父親很是擔心。一天,孩子又在商店里看中了一個新式玩具怪獸,纏著要買,而家中的這類玩具早就堆積如山。爸爸說:“兒子,你的怪獸敵人太多了,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和平的地球,咱們停止戰爭如何?”孩子“撲哧”一聲笑了,從此,再也沒有要父親買怪獸玩具了。
前蘇聯著名詩人依爾·斯洛夫也是一個用幽默教子的高手。有次,詩人回到家,見一家人慌作一團,詩人母親正在打電話向醫院請求急救。原來詩人的小兒子舒拉為出風頭,別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詩人明白,墨水不至于使人中毒,用不著驚慌,這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時機。于是,他輕松地問:“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里,伸出帶墨水的舌頭,做了一個怪相。詩人一點不惱,從屋里拿出一疊吸墨水的紙來,對舒拉說:“現在沒辦法了,你只有把這些吸墨水的紙使勁嚼碎吞下去了!“一場虛驚就這樣被詩人一句幽默沖淡了,并在家人的嬉笑中結束。舒拉原想以此成為家人的中心,但未能如愿。此后他再也沒有犯過類似出風頭的錯誤了。
由此可見,嚴厲的語言,嚴肅的面孔,讓教育如同冰刀霜劍,容易刺傷孩子的心靈。家長不妨巧用幽默,化莊為諧,讓教育變得平和親切,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