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我要小兔
在感統室活動時間,妮妮看到了菲菲手中的小兔玩偶,她走過去伸手抓住了這個玩偶,菲菲沒有松手,而是緊抓不放,妮妮使勁拉拽幾次都沒有得到這個玩偶,媽媽在一旁看著妮妮的動作沒有干預。她哭著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并大聲邊哭邊說:“我要小兔,我要小兔。”,媽媽對妮妮的哭泣沒有理睬。菲菲外婆在一旁拿來另一個玩偶從菲菲手中換下小兔給了妮妮,妮妮不哭了,拿著玩偶去蕩秋千了。
家長是怎么看待這件事的呢?為什么妮妮媽媽不干預妮妮的行為也不理睬妮妮的哭訴呢?我帶著疑問和妮妮媽媽進行了交談:
老 師 :妮妮為什么哭啊?
妮妮媽:哦~她要菲菲的兔子,菲菲不給她她就哭了。
老師 :看她哭著要趴你身上是嗎?
妮妮媽:是啊,是啊,她就是這個樣子,自己沒辦法了就來找我。我就不給她趴
老師 :為什么?
妮妮媽:自己不好哭什么
老師 :她知不知道自己這樣是不對的?
妮妮媽:她小著呢,哪里知道這些。
老師 :后來怎么不哭了?
妮妮媽:這不是兔子拿到了么就不哭啦~
老師 :兔子是怎么拿到的?
妮妮媽:她每次一哭人家就給她了。
老師 :那這樣的事已經發生過了是嗎?
妮妮媽:是啊,好多次了。
老師 :發生這樣的事你一般怎么辦?
妮妮媽:不給她就哭的不停,很煩的,我懶得理她。
■ 對孩子行為的分析
1、妮妮拿菲菲手中的玩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行為的對錯還沒有明確清楚的是非觀念,她看見了喜歡的東西就立刻想要得到,這是她本性的直觀體現,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時不會意識到這種行為是否符合社會的道德標準,在孩子們的世界中,自我滿足才是首要的。妮妮看見了喜歡的小兔就立刻想要,她不覺得從其他人手中“拿”自己喜歡的東西是不對的。
老師:妮妮還小,她只知道這樣東西好,自己喜歡,要拿過來。
妮妮媽:是啊是啊,她在家里就是這樣,喜歡什么抓著不放,我和她爸都搶不掉。
老師:孩子在這個年齡就是這樣的,她讓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不過爸爸媽媽可以在家里做點樣子給她看看。
妮妮媽:著我們平時都挺好的,沒吵過。
老師:不是關系的表現,而是在妮妮面前特意示范給她看,比如你的什么東西爸爸假裝也要,爸爸就可以問問你,我可以用嗎?你可以說不好,那爸爸就不拿了。
妮妮媽:這樣啊,演戲咯平,我們從來沒這樣做過。
老師:對,就是演戲。
妮妮媽:那我們回去試試,為了這個小東西還要演戲呢。
2、妮妮哭著找到媽媽----------妮妮在得不到的情況下希望得到媽媽的支援和幫助,從而在媽媽的協助下得到想要的東西,說明曾經有過類似的事件,使得孩子認為相同情況下,媽媽也會做出相同的反應-幫助孩子得到她想要的東西。
老師:像剛才妮妮哭著找你,說明你幫過她的,對吧?
妮妮媽(笑):是啊,有時候看她哭么很煩的,那就算了算了,給她。
老師:這樣她就會覺得她哭是可以達到目的的,以后有這樣的事發生,就還會來找你幫忙。
妮妮媽:喔唷,所以我不理她,煩也煩死咯。
老師:其實剛才菲菲外婆的辦法就很好,她用另外一個玩具換了前面的玩具,孩子就沒再去注意那個兔子了。
妮妮媽:那我們這個就是要怎么辦?
老師:你可以找個也有點特點的玩具,吸引妮妮的注意,她要是還不要。你還可以一邊自己玩玩,一邊說給她聽‘咦~它這里會亮的,它滾到妮妮這里來咯,妮妮把它拿給媽媽好嗎’用做游戲的方法來化解孩子的不愉快情緒,轉移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