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我要小兔
妮妮媽:這個辦法蠻好的,我回去試試。
老師:和孩子玩也蠻有意思的。
■ 對家長行為的分析:
1、妮妮媽在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類似事件中,為妮妮提供過幫助,無形中告訴了妮妮她的行為是得到允許的。
2、沒有干預(yù)妮妮要拿菲菲的小兔的行為,說明妮妮媽對妮妮的行為沒有覺得“這是不對的”,她沒有觀察到這個行為對孩子所產(chǎn)生的是非觀念的影響。
3、對孩子哭著尋求幫助不予理睬,在談話中我了解到,妮妮媽之所以不理睬是覺得孩子這樣的哭鬧讓她感到不耐煩,而不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教育行為表現(xiàn)。
妮妮媽:我就是有時候嫌煩,懶得理他,不太想動。
老師:其實你剛才不理她,她也感覺到你是不支持她這樣的,不過不死心,再哭哭,看看你的反應(yīng),你可以在她覺得哭也沒什么用的時候告訴她,最好抱著她,讓她覺得媽媽還是愛她的,然后告訴她,說媽媽不喜歡妮妮這樣拿別人手里的東西,不喜歡妮妮這樣哭。因為孩子這么小,她不知道搶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你可以讓她知道這樣做媽媽是會不高興的,讓她有個感覺‘哦,媽媽不喜歡妮妮這樣’,這樣幾次,她就不太會這樣了。
老師:一邊抱著她一邊告訴她,既讓她感覺到你愛她,又讓她知道了這樣做媽媽不高興,孩子對媽媽的感覺是很敏銳的。
妮妮媽:哦,還挺講究的,看來是要改改了。
建議:
兩三歲的孩子對于自身的感受和滿足是第一位的,他們認為只要自己提出要求了就應(yīng)該即刻得到滿足,但是,除了孩子相應(yīng)年齡的心理特征外,家長往往在潛移默化間也助長了孩子們“即時滿足”的心理需求。這樣的情形怎么辦呢?家長可以從以下幾點中進行參考:
1、灌輸初步的行為規(guī)范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對于“對、錯”的抽象概念還不理解,家長要在實際的實例中幫助孩子感受到“拿別人手里的東西是不對的”,盡管孩子對行為到觀念的遷移還不能統(tǒng)一,是非對錯的觀念還沒有建立,但家長要在事例中讓孩子感受到什么行為是可以做的,什么行為是不能做的。
2、堅持原則,目標轉(zhuǎn)移
要用肯定,平靜的語氣和語言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如果孩子希望用哭鬧到達目的,用其他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事或物轉(zhuǎn)移孩子對當下執(zhí)著事物的注意,2~3歲孩子還不能理解“不對的事、不能做”這種抽象的邏輯觀念,適當調(diào)整孩子的注意力制造新的興趣點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對年齡更小的孩子,則可以將他抱離現(xiàn)場,等情緒穩(wěn)定在回來,而且抱著孩子也會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安撫。
3、榜樣作用
家長平時再家中要能抓住有教育意義的教育點,對有著明顯“對、錯”的事要有正確的分析判斷能力,在孩子面前做出符合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表現(xiàn),逐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道德行為規(guī)范。當然,上綱上線的理論概念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肯定是行不通的,家長可以把這些觀念細化到生活里點點滴滴的實例中去,如分水果時不要因為孩子喜歡就把成人手中的水果立刻給孩子,可以說“外婆,水果好吃嗎?我們寶寶也從籃子里拿一個。媽媽也拿一個。”讓孩子感受到喜歡的東西可以再去拿一個而不是從別人手中奪取,幫助孩子觀察成人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是怎么表現(xiàn)的。
4、觀察和表揚
當孩子有意無意的表現(xiàn)出“好”的行為時,家長可以夸獎孩子的行為給與贊揚和鼓勵如“寶寶把小兔還給妹妹了是嗎?真是好寶寶。我們再去拿一個小兔玩好嗎?”和旁人談話時也可以有意識地讓寶寶聽到“我們寶寶不拿別人手里的東西,真的很好。”這種夸獎比各種承諾,或是給他玩具都要有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