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教學設計(通用3篇)
《香蕉》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時(除法的初步認識)
教材簡析:
教材在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基礎上,設計了“小猴分香蕉”的故事情境,從這里開始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并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的名稱。然后通過“練一練”的具體情境,幫助學生建立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
學情簡析:
通過前面大量的等分活動,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對等分的含義也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用除法表示等分過程,學生應該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在分的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
目標預設:
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景和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各部分的名稱,會將分的過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3、通過動手操作,體驗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集體過程。
教學重點:知道除法算式的意義,會將分的過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學掛圖、帖圖。
學生準備:小棒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出示情境圖)猴媽媽買回12根香蕉,要把它平均分給兩只猴子,你們知道每只猴子得到幾根香蕉嗎?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分一分。
請同學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幾根?請你分一分。
2、寫一寫。
① 象這種平均分的活動,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12÷2=6(根),12、2、6分別表示什么?這個算式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平均分成2份,6表示每份6根。
這個算式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分,每份6根。
② 講解算式的讀法。
讀作:12除以2
③ 寫法:
以前我們學過加法、減法、乘法的符號,除法的符號是“÷”。
(板書“÷”同時講解除號的寫法:寫除號時,先用尺子比著畫一條短橫線,然后在這條小橫線的上下各點一個小圓點,橫線要平直,兩個點要對齊。)
教師寫完后,要求全體學生書空模仿一遍。
3、想一想。
① 如果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
先動手分一分,再想一想怎樣列式?
12÷3=4(根)
②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3表示平均分成3份,4表示每份4根。
這個算式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4、教學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
被除數、除號、除數、商
5、議一議。
把12根香蕉平均分,還可以怎樣分?
用除法算式表示。小組合作研究、交流。
12÷1=12(根)
12÷12=1(根)
12÷2=6(根)
12÷6=2(根)
12÷3=4(根)
12÷4=3(根)
(三)、練習鞏固
1、練一練。有18根小棒:
① 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
18÷2=9(根)
這個算式表示:把1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9根。
② 平均分成6份,每份幾根?
18÷6=3(根)
這個算式表示:把18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3根。
③ 每份3根,可分幾份?
18÷3=6(份)
這個算式表示:把18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可以分成6份。
④ 每份9根,可分幾份?
18÷9=2(份)
這個算式表示:把18根小棒,每9根分一份,可以分成2份。
2、說一說。說出每個算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和商。
12÷6=2
10÷2=5
3、填一填。
算式8÷4=2表示:
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也可表示有□個,每□個1份,有□份。
(四)、拓展性學習
把24根小棒平均分,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24÷2=12(根)
表示: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12根。
24÷12=2(份)
表示:把24根小棒,每12根分一份,可以分2份。
24÷3=8(根)
表示: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8根。
24÷8=3(份)
表示:把24根小棒,每8根分一份,可以分3份。
24÷4=6(根)
表示:把24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6根。
24÷6=4(份)
表示:把24根小棒,每6根分一份,可以分4份。
五、總結。
今天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六、板書設計。
除法的初步認識
帖圖12÷2=6(根)
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分,每份6根。
12÷6=2(根)
12÷3=4(根)
12÷4=3(根)
《香蕉》教學設計 篇2
<!-- 正文開始 -->
課題
分香蕉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結合“分一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記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過程與方法
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數學思考的能力。
重點
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難點
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記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方法
復習、師生互動、練習
教具
多媒體課件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創設“分香蕉”情境,導入新課。
觀察圖片,誰能提一個數學問題?
那我們就來幫小猴分香蕉吧,我們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看看每份是幾根?
總結學生的分法,引出除法算式。
像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們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你知道怎樣表示嗎?
(師板書:12÷2=6(根))
除號長什么模樣啊?
12,2,6分別表示什么?
誰知道這個算式怎么讀?
12根香蕉,每4根裝一盤,需要幾個盤子?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2.小結
把整體分成相同的部分這樣的題,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解決。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稱。
3.鞏固練習:
現在咱們通過幾道題來檢驗一下自己的學習情況。
(1)8 ÷ 2,讀作( ),商是(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2)列式計算
比一比、賽一賽。
1.被除數是9,除數是3,商是多少?
2.除數是4,被除數是20,商是多少?
3.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
4.18里面有幾個6?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充分掌握關于除法的一些基本知識,那下面我們就一起利用乘法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有信心嗎?
(出示圖片)
1、小紅有24元錢,能買幾輛玩具汽車?
24÷8=3(輛)
2、小剛有30元錢,能買幾艘小船?
30÷6=5(艘)
3挑戰思考題
12 ÷ 2 = 24 ÷ ( )
40 ÷ 8 = 5 × ( )
16 ÷ 4 = 28 ÷ ( )
18 ÷ 6 = 15 ÷ ( )
總結: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回答
學生集體匯報: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生:12除以2等于6。
它和乘號、加號長得一點兒也不像。
中間有一橫,上面有一個小圓點,下面也有一個小圓點,長得就像兩只可愛的小眼睛,大小一樣,對得很整齊。真是可愛極了。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總數,寫在了除號的前邊。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了2份,把“2”寫在除號的后邊。
12是被除數,2是除數,“÷”是除號,6叫做商。
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獨立完成
討論是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探索知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抓好“討論點”,才能使其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教師在些進行討論,找準了新知的切入點,使學生發揮集體的智慧,相互反饋、開展合作學習,獲得好的教學效果。
進一步提高學生利用已有知識進行類推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通過強化,使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除法的意義及算式各部分名稱。
通過練習,系統強化
板
書
設
計
分香蕉
12÷2= 6(根)
被除除 商
除
數號數
<!-- 正文結束 -->
《香蕉》教學設計 篇3
活動目標:
1、香蕉的外貌特征與生長特征。
1、 嘗試掌握棉簽繪畫的技能,能獨立完成畫作。
2、喜歡參與活動,體驗寫意繪畫的樂趣。
活動準備:
1、 ppt香蕉的圖片
2、 顏料,抹布,瓶蓋若干,白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你們有喜歡吃的水果嗎?
夏老師最喜歡吃的水果是香蕉,你們喜歡吃嗎?
二、 出示ppt
師:我這里有一些特別漂亮的香蕉,請你們來看看。
它們長什么樣?長的像什么?
出示“站”起來的香蕉。
這個香蕉怎么了?像什么呢?
三、 介紹材料
師:今天夏老師帶了一個神奇的工具來幫助我們畫香蕉,讓我們一起看看。
(出示棉簽和卡紙)
用棉簽怎么畫香蕉呢?你們覺得應香蕉吧!
(邊講述畫法邊在幼兒眼前完成畫作)
四、 幼兒作畫
(教師巡回指導作品)
三、欣賞幼兒作品
師:誰愿意來說說你畫的香蕉?
(師幼共同欣賞作品)
反思:
香蕉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水果,平時在我們幼兒園里也能吃到。所以當我出示圖片時,孩子們都很興奮:老師,這是香蕉。問到香蕉的樣子,孩子們也是能夠很清楚的說出來。問到像什么?孩子們的想象力也有了一點局限,都是小船,黃黃的,再沒有其他的了。為了讓孩子們能夠發揮更多的想象力,我起了一個頭,彎彎的香蕉像飛鏢一樣,開始我還擔心孩子們不認識飛鏢,只聽到孩子們馬上說:老師,飛鏢飛出去會回來的。接下去,孩子們的思維就慢慢打開了,有的說像滑滑梯、蹺蹺板,黃的顏色像月亮等等。這次的繪畫作品我放到了卡紙上,顏料不容易印出來,看到這次的作品,孩子們已經掌握了棉簽畫的能力。也能夠很清楚的畫出自己想要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