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三益音樂《哈嘍歌》(精選2篇)
小班三益音樂《哈嘍歌》 篇1
活動目標:1、能夠大膽的跟唱,并感受音高的不同。2、愿意參與律動,并能替換歌詞進行演唱。3、感受與老師同伴共同邊唱邊游戲的快樂。活動準備: 吉他、手偶小鳥、桌子、椅子。活動過程:一、導入活動“今天,我要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來跟客人老師打招呼哦。”“老師們,請跟我互動起來哦!”“親愛的小朋友們,現在,我要來和你們打招呼了。準備好了嗎?開始嘍!”二、幼兒學習跟唱。“在我們唱歌的時候,飛來了一只小鳥,它也想跟你們打招呼。”“小鳥飛來嘍!”“小鳥唱歌的時候,你們唱不唱呀? “對了,要仔細聽什么時候唱?”“小鳥來啦。”(教師帶領幼兒練習“哈嘍”)“那我們再跟小鳥唱一次。”三、幼兒嘗試分辨音高。 “剛剛小鳥飛的高度是一樣的嗎?”“怎么不一樣呢?” “哦,小鳥有時候飛得……高高的,有時候又飛得……低低的。” “還會飛到這兒。” “那我來唱,你們幫小鳥找一找。好嗎?”“哈嘍(65),小鳥飛到了這兒。”“哈嘍(高),小鳥要飛到哪里去呢?”“哈嘍(低),現在飛哪兒呢?”四、幼兒變小鳥玩游戲。1、變小樹。“現在,小鳥要飛到樹上了,我的身體就變成了一棵樹”“小鳥飛來嘍。”“你們的小鳥呢?趕快變出來吧。”“剛剛,我看到有幾只小鳥特別厲害,當我唱31的時候,它就飛得低低的?”“那小鳥什么時候飛得高高的,什么時候飛到中間呢?”“我們再飛一次,好嗎?”2、變大樹。 “小樹長大了,變成了一棵大樹。”“你們也變成一棵大樹吧”。“小鳥飛來嘍。”“你們的小鳥呢?” 五、捉迷藏游戲。“小花貓,聽到你們好聽的聲音,也來了。”提問:小花貓是怎么叫的?“哎,寶貝們,媽媽要帶你們玩一個捉迷藏的游戲了。等媽媽來找你們的時候,你們要回答我哦。媽媽來嘍!”“咦,我好像聽到了大灰狼的聲音,寶貝們,趕緊躲起來吧。”“大灰狼走了,媽媽來找你們嘍!”
小班三益音樂《哈嘍歌》 篇2
小班歌唱《哈嘍歌》,歌曲取材是來自中國臺灣的一個兒童歌曲專輯名叫《幸福的孩子來唱歌》。這首歌曲輕松、活潑、互動性強,看似簡單的幼兒跟唱“哈嘍”卻包含了高音分辨的元素。原歌曲中“哈嘍”一共有8個不同的音高,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李培老師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她巧妙地將原歌曲進行了改編。
首先,李老師在范唱中做了一個邀請的動作,用這個動作來暗示幼兒學唱,其次,李老師在幼兒學唱之后進行了提問,小鳥唱歌的時候我們唱不唱?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再進行提煉和小結,小鳥在唱歌的時候我們要仔細聽什么時候唱,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要分辨音高,我們知道音的高低是構成音樂的四要素之一。今天的這節歌唱活動特別突出的體現了音高這一特點,然而作為一節小班的音樂活動,我們不能理性的去向幼兒講解這個問題,而是應該通過游戲化教學的手段來實現。在這節活動中她通過小鳥飛不同的高度來幫助幼兒理解“哈嘍”可以唱出三個不同的音高,活動過程在游戲情境中展開并且層層推進,從小鳥自己飛,到小鳥飛到小樹上,最后小鳥飛到大樹上,讓幼兒反復傾聽、跟唱、分辨音高的不同。活動的最后,她將游戲和創編融為一體,教師創設游戲情境,讓幼兒模仿不同小動物的叫聲來替換歌曲中的哈嘍,大灰狼的角色不僅僅是增加了游戲的情境性,更重要的是要讓幼兒認真傾聽,分辨不同的聲音來思考。
另外,小班歌唱《哈嘍歌》在任務分析層面還非常貼切地符合小班幼兒的需要,突出了李老師“觀察模仿,快樂學習”的教學風格。小班幼兒喜歡模仿老師的動作、語言等等,此活動有層次地加入了這些元素。同時在情境設置的同時,加入了不同音高地感受和歌唱。“躲貓貓”是幼兒喜歡的游戲,也是幼兒的已有經驗。在游戲中,幼兒需要選擇“躲”的地方,在保證不把遮擋物推到的同時要控制自己不發出聲音。小班年齡的幼兒自控能力相對較弱,但在活動的情境中,幼兒根據不同的角色的提示克制自己。此設計已從單純地游戲跳出,而是潛移默化地滲透進了社會領域的教學。在游戲中演練,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