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盒子》教學設計(精選2篇)
《有趣的盒子》教學設計 篇1
活動分析:
活動目的:通過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生活實踐的再現,梳理孩子生活經驗,提煉數學價值,包括圖形、分類、點數、空間邏輯等等,使幼兒園數學教育更貼近孩子生活,并將數學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一、說說自己的盒子
1.先讓孩子對盒子有個感性認識,提取生活經驗,并用語言進行簡單描述。
2.教師引導孩子,對盒子有一個簡單的分類標準,吃的跟用的。牙膏是一個矛盾,讓孩子討論到底屬于哪一類?讓孩子討論很重要。
二、猜猜神奇的盒子
這一互動,主要是讓孩子對盒子的固有功能有一個了解,也是平時生活經驗的回憶。
1.主要是點數,看孩子的能力,能點數多少都可以。在一兩個活動中,不可能讓孩子對點數有很大的進步,主要在生活中的點數。
2.排隊時按照大小的排序。老師提前已經按照大小排好了,只是讓孩子認識一下,并不能讓孩子操作,這對中班的孩子才適合。這個過程中,可以一件一件拿出來,讓孩子認識,并問問里面裝什么。孩子都以為裝的是原本的東西(比如鞋盒里裝的是鞋子)。這也是大小關系的認識。
三、理理各種各樣的盒子
讓孩子裝盒子,看大盒子里面能裝下多少小盒子。這可以讓孩子感受盒子的大小關系,空間關系就體現在這里面,如大盒子才能裝小盒子,而小盒子不能裝大盒子等等。裝多少沒關系,發展好的孩子可能裝得多,發展差的孩子可能裝的少,只是讓孩子通過操作來感受就行了。
后面還有一個點數,如果裝的超過五個,老師可以帶著孩子一起點數,讓每個孩子都大聲跟著老師數,對孩子點數有幫助。
《有趣的盒子》教學設計 篇2
設計意圖:
盒子是孩子們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物品,讓孩子通過有趣的游戲,愉快的發現、學習、挑戰;發展幼兒有關盒子的認知經驗、分析能力以及整理物品的生活智慧,我在活動中讓幼兒通過說盒子、看盒子、玩盒子的過程中,豐富幼兒有關盒子的外型特征(形狀、大小、顏色)盒子的各種功能、用途等經驗,有效刺激和發展幼兒觀察、比較、概括、綜合等能力;我還設計了“整理盒子寶寶”的環節讓幼兒嘗試把一堆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盒子疊放起來。通過這些創造性的活動,放手讓孩子們去擺放、去探索,以此來挑戰中班幼兒整理物品的生活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智慧水平。
活動目標:
1、在觀察、比較盒子的大小、形狀、用途等的過程中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
2、在感知不同盒子外形特征的過程中、知道一些關于整理物品的方法。
活動準備:教具套盒、各種盒子若干 活動重點:在觀察、比較盒子的大小、形狀、用途等的過程中積累相關的生活經驗。 活動難點:在感知不同盒子外形特征的過程中、知道一些關于整理物品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參觀“盒子博覽會”
1、引導幼兒觀察盒子,與同伴說說你看到的盒子。
2、集體交流:這是什么盒子?它是怎么樣的?里面可以裝什么?
3、小結:這么多的盒子寶寶,他們的形狀,大小都不同里面裝的東西也不一樣,有的盒子是放好吃的東西,有的盒子是放有用的東西。
二、猜猜神奇的盒子
1、老師這里有一個大盒子,里面藏著許多小秘密。這是一個什么盒子? 蛋糕盒子——猜猜里面會住著什么呢? 牛奶盒子——這是什么盒子?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鞋盒子——這是什么盒子?猜一猜里面會有什么? 寶寶鞋盒子——這個盒子是老師的還是小朋友用的? 月餅盒——這個圓圓的盒子是什么樣子的啊?
——盒子寶寶的全家都來了,數一數一共有幾個?這么多的盒子寶寶是怎么排隊的?(一個接一個,從大到小)
小結:這么多的盒子,他們一個接著一個,圓圓的蛋糕盒子里藏著方方的牛奶盒,方方的牛奶盒里躲著媽媽的鞋盒子,媽媽的鞋盒子里住著寶寶的鞋盒子,寶寶的鞋盒子里躺著圓圓的月餅盒…….原來小盒子可以躲進大盒子里面,這么多盒子看起來就像一個盒子,這叫疊套。 三、理理各種各樣的盒子
1、分別請2名、3名幼兒學習套盒子。
2、幼兒分組探索套盒子。找一個“盒子媽媽”,把 “盒子寶寶”想辦法藏在“盒子媽媽”里面。數數“盒子媽媽”可以裝幾個“盒子寶寶”。
四、拓展、延伸。
1、欣賞ppt。生活中擺放凌亂與整齊的場景,與幼兒一起討論除了疊套之外別的整理方法。了解盒子的用處,建立初步整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