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術《小土坑》(精選3篇)
中班美術《小土坑》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有目的地思考作廁步驟,體會按步驟有條理操作的意義。
2.愛聽“小土坑”的故事,樂于表現故事中水面倒影的優美景象。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畫有小土坑的鉛畫紙,炫彩棒,小刷子,清水。
2.欣賞材料:與故事匹配的民間裝飾性動物掛件。
3.步驟圖5幅。
活動過程
一、觀察步驟圖,回憶故事情景
1.草地上有個小土坑。
2.這幾天又不停地下雨,雨停了小土坑邊長出了什么?
3.誰來到土坑邊?
4.母雞大聲叫了起來:不好了,一只母雞掉到土坑里去了。
二、欣賞掛件、討論
1.母雞叫來了誰?按故事順序找出對應的動物。
2.大家都認為有動物掉進土坑里,究竟是怎么回事?
3.為什么叫來主人的時候,土坑里什么也沒有了?
4.思考作畫步驟:究竟應先畫動物還是先畫土坑里的水,容易看到倒影?
三、幼兒創作嘗試
很多動物朋友都來到小土坑邊,想看一看土坑里有水的時候是不是會有自己的倒影:
1.幼兒按自己的意愿任選一個動物朋友。
2.關注作畫步驟,按照創作的順序有條理地想象作畫。
3.嘗試用小刷子在水坑里刷水,拓印出動物的倒影。
四、交流分享
1.按角色畫面進行歸納,師生共同復述故事。
2.將畫面訂成數本圖畫書,講述故事。
活動解析
小土坑的驚喜——新教參活動內容的選擇與應用
《小土坑》早在20世紀盛傳,也是新教參中班主題“水真有用”中選用的故事。生動盼隋節,重復的語句將水可以照出倒影的特性演繹成了極具戲劇性的故事,深受幼兒的喜愛:尤其在梅雨季節,幼兒身處“水塘處處”的環境中,時而探頭水塘,不斷玩味“小土坑”的體驗,大有將“小土坑”進行到底的沖動。
本次繪畫活動借助孩子們的興趣熱點,利用新型美術材尜——炫彩棒水溶性的特點,引
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創作在重現故事情境中進一步引發對水中倒影的體驗。當美術創作結束時,畫中倒影以固態的結果呈現在幼兒面前,幼兒的驚喜盡在其中,充分感知了水中倒影的自然現象。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應用:
1.延續故事的驚喜
活動在“這幾天又不停地下雨,雨停了,動物朋友們又來到小土坑邊看個究竟……”緊接著五個故事角色的出現,無需添加筆墨,即刻使幼兒進入了再試一下、看個究竟的情景之中。雖然幼兒似乎已經明白倒影的自然現象,但在整個活動中幼兒是以某個故事情境中的角色身份來到土坑邊的,所以當幼兒看到水中重現自己的倒影時,仍然帶來無限的驚喜。
2.畫面美感的驚喜
該故事中有母雞、公雞、豬、羊、牛等角色,都是幼兒比較熟慈的角色。為此,我特意為幼兒提供了不同與他們平日生活中的、充滿鄉土風情的動物圖像。這些富有裝飾圖案的圖像有別于他們的習慣表現,增強了幼兒的審美體驗。另外,還在小土坑的周圍布滿著無數美麗的花草,這一布置給幼兒提供了無限表現美的余地。
3.新穎工具的驚喜
使用一般美術材料表現倒影,必須表現兩個相反的圖像,這對四五歲的幼兒是有相當
困難的。為降低作畫的難度,我利用炫彩棒遇水溶化的特性,采用了宣紙、炫彩棒、小刷子
和清水等工具材料相結合的方法。其中,又在宣紙上為幼兒設定小土坑的范圍,引導幼兒用炫彩棒在小土坑的周圍畫上動物角色和周圍的花草樹木。當幼兒用小刷子在小土坑中輕輕涂抹清水以后,只要將畫紙對折輕輕一按,動物的身影立刻顯現出來。這種方法不但大大降低了作畫的難度,而且畫面倒影的奇特效果也驚現其中。在孩子們的創作中,不僅看到了動物在小土坑里的倒影,也發現了添加在周圍的植物倒影。于是,幼兒愛上了添加:小土坑邊長出了可以納涼的大樹,飛來了蝴蝶、蜻蜓,出現在雷雨后的彩虹,甚至還搬來了自動喂草機……
4.驚喜在繼續
我和幼兒一起將作品連成一片,小土坑變成一個大土坑啦。在大土坑里,孩子們看到了
各種動物的倒影,這不正是故事里“動物們都往土坑里一瞧”的情景嗎?
陣雨驟停的時刻,幼兒的目光被草地上一個個的大水塘牢牢鎖定。他們在土坑里找到了
自己的倒影,植物的倒影,房子的倒影……“哎呀呀,銀杏樹掉進了小土坑,…‘我的鞋子也來照倒影。…‘小手變朵花也來照倒影”嘗試各種找倒影的方法。
小土坑的故事繼續著,小土坑的畫面繼續著,變得無限精彩。
附:故事《小土坑》
下雨了,下雨了,母雞、公雞回家了,大肥豬回家了,小山羊回家了,老黃牛也回家了。淅淅瀝瀝,小土坑里積水了。
雨停了,雨停了,太陽公公露出了笑瞇瞇的臉,母雞、公雞又lm來找小蟲了,大肥豬又出來散步了,小山羊、老黃牛又出來吃草了。
母雞走到土坑邊,往里面一瞧,看見里面有只母雞。哎呀不好了!一只母雞掉到土坑里
去了。“咕咕咕,咕咕咕……”母雞趕快跑去告訴公雞,ⅱq公雞來救土坑里的母雞。
公雞走來一瞧,土坑里哪有母雞呀?只看見一只公雞。哎呀,不好了!一只公雞掉到
土坑里去了。“喔喔喔,喔喔喔……”公雞趕快跑去告訴大肥豬,叫大肥豬來搭救土坑里的
大公雞。
大肥豬走來一瞧,土坑里哪有公雞呀,只看見一頭大肥豬。哎呀,不好了!一頭大肥豬掉到土坑里去了。“奴奴奴,奴奴奴……”大肥豬趕快跑去告訴小山羊,叫小山羊來搭救土坑里的大肥豬。
中班美術《小土坑》 篇2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嘗試運用印染和繪畫的方式表現故事小土坑的有趣情節。
2、喜歡印染繪畫,體驗倒影帶來的驚喜。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白紙、炫彩棒、盆子、刷子、清水。
2.經驗準備:圖形組合表現正面直立常見動物造型的經驗;熟悉繪本故事《小土坑》。
活動過程:
一、回憶故事《小土坑》導入。
師:大家還記得《小土坑》的故事嗎?(師出示圖片)看,今天誰來了?——母雞、公雞、大肥豬、小山羊、老黃牛。
二、小土坑
1、繪畫動物
師:今天,4個小動物都來到了小土坑旁邊,它們發現還缺了個小伙伴,是誰呀?(小豬)“別急別急,我來了。”是白豬還是黑豬呀?小白豬我們就用淡一點的顏色。師根據幼兒講述即興繪畫小肥豬。
(畫小豬:小豬胖胖的頭,尖尖的耳朵,圓圓的鼻子,小豬的眼睛小小的,比牛的眼睛小,胖胖的身體,細細的尾巴卷起來。
裝飾小豬:小豬喜歡吃什么水果?那我們把紅紅的蘋果畫在小豬身上,畫上咖啡色的柄。臉、耳朵、身體也打扮得漂亮一點。)
2、有趣的倒影
師:打扮好了嗎?雖然我是最后一個來,但我離小土坑最近。小豬來到小土坑邊,嘩啦啦,下雨了。小雨落下來,小土坑里面積水了(哦,水可不能很多哦,記得沾好了后,刷子要在旁邊舔一舔,不然小土坑要被水沖走了)。哦,小雨下得剛剛好,不多也不少。小豬走過去瞧一瞧,再走近點。會有什么呢?——小手來回用力搓一搓,啊,小豬的倒影出來了。
3、 哇,小豬的倒影真美啊,小土坑邊開出了漂亮的小花朵。
三、幼兒創作討論
師:猜一猜,還有誰會來小土坑邊?周圍會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呢?
四、幼兒自由創作,師巡回指導
1.請你選一支自己喜歡的炫彩棒畫一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畫得稍微大一點,不然就看不到小土坑里面的倒影了,當然不能太大,不然超過了小土坑等下就照不到全身了。畫好了身體請你給它穿上漂亮的衣服。在小土坑邊上畫上漂亮的小花、小草。
2.用刷子蘸好水,在盆子邊沿刮一下,刷滿整個小土坑。
3.將紙對齊重疊,用手用力來回壓一壓。
五、展出作品,講評
1.現在照到的都是小動物的什么?(倒影)
2.你看到了誰?(小貓)
3.師幼游戲驗證。
師:到底是不是?我們問問看。
師幼:“小貓小貓是你嗎?”
師:喵喵喵,是我呀。我到土坑瞧了瞧,不好啦!小貓掉進土坑里啦!
附:
故事《小土坑》
下雨了,下雨了,母雞、公雞回家了,小山羊回家了,老黃牛也回家了。淅瀝淅瀝,小土坑里積水了。
雨停了,雨停了,太陽公公露出了笑咪咪的臉,母雞、公雞又出來找小蟲吃了,大肥豬又出來散步了,小山羊、老黃牛又出來吃草了。
母雞走到土坑邊,往里面一瞧,看見里面有幾只母雞。哎呀,不好了!一制母雞掉到土坑去了,“咕答答,咕答答……”母雞趕快跑去告訴公雞,叫公雞來救土坑里的母雞/
公雞走來一瞧,土坑里哪有母雞呀?只看見一只大公雞。哎呀,不好了!一只公雞掉到土坑里去了。“喔喔喔……”公雞趕快跑去告訴大肥豬,叫大肥豬來搭救土坑里的大公雞。
大肥豬走來一瞧,土坑里哪有公雞呀,只看見一只大肥豬。哎呀,不好了!一頭大肥豬掉到土坑里去了,“奴奴奴……”大肥豬趕快跑去告訴小山羊,叫小山羊來搭救土坑里的大肥豬。
小山羊走來一瞧,土坑里哪有大肥豬呀,只看見一只小山羊,哎呀,不好了!一只小山羊掉到土坑里去了。“咩咩咩……”小山羊趕快跑去告訴老黃牛,叫老黃牛來搭救土坑里的小山羊。
老黃牛走來一瞧,土坑里哪有小山羊,只看見一頭老黃牛。哎呀,不好了!一頭老黃牛掉到土坑里去了。大家快來救救它:“哞哞哞……”
大伙都來了,往土坑里一瞧,不得了,土坑里有一頭老黃牛,一頭大肥豬,一只小山羊,一只公雞,還有一只母雞。那么多動物一齊掉到一個小小的土坑里去了。大家真著急,動奔西跑,去找它們的朋友來搭救它們。
太陽曬呀,曬呀,把土坑里的水曬干了。這時候,老黃牛、小山羊、大肥豬、公雞和母雞把它們的朋友找來了。
它們往里面一瞧,什么也沒有呀!母雞說:“一定是它們自己爬出土坑來了!”
小朋友,你們說說,母雞的話對嗎?
中班美術《小土坑》 篇3
一、說教材
語言是人類交際和拓展生活的工具,是啟迪智慧和靈敏思維的法寶和武器,語言能力是人類智能結構中,最重要的基礎能力,是未來許多能力得以發展,成熟的先決條件,尤其是語言能力與人的思維能力有著最直接和一致的發展關系。因此,語言教育成為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向幼兒進行教育的有效途徑。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對于成長中的幼兒來說,語言不僅是表達思想,交流感情的手段,也是需要學習的對象。語言使幼兒實現了與他人的溝通。優美的語言,可以陶冶幼兒的情操,美化幼兒的心靈,發展幼兒的智力。
《小土坑》講的是關于小動物的故事,而中班的孩子對小動物是非常感興趣的。因此,這個故事幼兒很喜歡聽。而且不僅幼兒喜歡聽,里面還隱含了社會和科學兩方面的內容,有很好的教育價值。故事里的小動物們互相幫助,體現的是友愛互助的美好情操,屬于社會領域的內容;小動物在小土坑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是鏡面成像的原理,屬于科學領域的內容,體現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綜合性。
二、說目標
根據故事內容及中班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我確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第一是情感目標,通過故事表演感受同伴間友愛互助的情感。這是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
合理的教學目標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積極地促進教學活動朝產生最大成效的方向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考慮到教材的特點,幼兒的內部需求,制定難易程度適中的目標,找到“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最近發展區,只有這樣才能使他產生良好的激勵作用,激發幼兒強烈的學習動機,引起持久的學習積極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我確定了本次活動的能力目標是:通過提出疑惑——觀察分析——解決疑惑,讓幼兒了解水面成像的有趣現象。這也是我的教學難點。
第三是知識目標:通過觀看故事表演,了解故事的基本內容,學說故事中的角色對話。
三、說方法
本次活動我主要采用了情境表演法、觀察比較法。
1、情境表演法
通過環境創設,觀看大班幼兒的故事表演,給幼兒以視聽結合的感受,讓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既增強了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又激發了幼兒學習的興趣。最后,進行故事表演,讓幼兒通過角色的扮演感受到同伴間的友愛互助,達到我的情感目標。
2、觀察比較法
首先我請幼兒比較下雨和晴天兩張圖片,觀察小土坑的不同變化;其次,我請幼兒觀察兩組臉盆,一組臉盆裝滿水,一組臉盆沒有水,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發現水面成像的現象,來完成我的能力目標,突破本次活動的難點。
四、說過程
本次活動我主要以設疑——思考——觀察比較——解疑為活動的主線。
第一部分:觀看表演,提出疑惑。
通過觀看大班幼兒的表演導入。在大班幼兒表演、教師講述旁白時,我配上輕音樂,渲染活動氣氛。表演結束后直接提出疑惑: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在幼兒的心中設疑,激起幼兒想繼續探索的愿望。
第二部分:傾聽故事,思考疑問。
教師邊出示圖片邊講故事,讓幼兒邊聽,邊看,邊想,理解故事內容,思考疑問。而后教師提問,把幼兒的思索引向深入。
第三部分:觀察比較,解決疑惑。
通過對下雨圖片和晴天圖片,裝滿水的臉盆和沒有水的臉盆的兩次觀察比較,理解水面成像的現象。教師引導幼兒觀察——探究——討論——解決。
第四部分:故事表演,體驗情感。
幼兒自由結合,通過角色扮演感受故事中友愛互助的情感體驗,完成情感目標。
五、說反思
本次活動讓我感受最深的是:
(一)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因為我帶的是大班,這次活動是借班上課,事先我沒有對本班幼兒進行了解,只是憑自己的主觀意愿準備了這次活動。認為這么簡單的故事,里面的對話幼兒聽一遍肯定都會了。于是,在實際操作時我忽略了強調故事內容,把重點都放在幼兒對水面成像現象的理解。因此,到最后請幼兒自由表演故事時,只有個別幾位能干的小朋友勉強表演,大部分幼兒顯得很茫然,不知道怎么表演。情感目標和知識目標都沒有很好的完成。
(二)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為幼兒創設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而在本次活動中,我忽視了這一點,大部分時間都是幼兒在聽我說,出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多,幼兒的主體性體現不夠的現象。我想這也是造成最后一個環節請幼兒說的時候,幼兒不會說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