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術:小土坑
活動目標
1.初步學會有目的地思考作廁步驟,體會按步驟有條理操作的意義。
2.愛聽“小土坑”的故事,樂于表現故事中水面倒影的優美景象。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畫有小土坑的鉛畫紙,炫彩棒,小刷子,清水。
2.欣賞材料:與故事匹配的民間裝飾性動物掛件。
3.步驟圖5幅。
活動過程
一、觀察步驟圖,回憶故事情景
1.草地上有個小土坑。
2.這幾天又不停地下雨,雨停了小土坑邊長出了什么?
3.誰來到土坑邊?
4.母雞大聲叫了起來:不好了,一只母雞掉到土坑里去了。
二、欣賞掛件、討論
1.母雞叫來了誰?按故事順序找出對應的動物。
2.大家都認為有動物掉進土坑里,究竟是怎么回事?
3.為什么叫來主人的時候,土坑里什么也沒有了?
4.思考作畫步驟:究竟應先畫動物還是先畫土坑里的水,容易看到倒影?
三、幼兒創作嘗試
很多動物朋友都來到小土坑邊,想看一看土坑里有水的時候是不是會有自己的倒影:
1.幼兒按自己的意愿任選一個動物朋友。
2.關注作畫步驟,按照創作的順序有條理地想象作畫。
3.嘗試用小刷子在水坑里刷水,拓印出動物的倒影。
四、交流分享
1.按角色畫面進行歸納,師生共同復述故事。
2.將畫面訂成數本圖畫書,講述故事。
活動解析
小土坑的驚喜——新教參活動內容的選擇與應用
《小土坑》早在20世紀盛傳,也是新教參中班主題“水真有用”中選用的故事。生動盼隋節,重復的語句將水可以照出倒影的特性演繹成了極具戲劇性的故事,深受幼兒的喜愛:尤其在梅雨季節,幼兒身處“水塘處處”的環境中,時而探頭水塘,不斷玩味“小土坑”的體驗,大有將“小土坑”進行到底的沖動。
本次繪畫活動借助孩子們的興趣熱點,利用新型美術材尜——炫彩棒水溶性的特點,引
導幼兒通過自己的創作在重現故事情境中進一步引發對水中倒影的體驗。當美術創作結束時,畫中倒影以固態的結果呈現在幼兒面前,幼兒的驚喜盡在其中,充分感知了水中倒影的自然現象。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應用:
1.延續故事的驚喜
活動在“這幾天又不停地下雨,雨停了,動物朋友們又來到小土坑邊看個究竟……”緊接著五個故事角色的出現,無需添加筆墨,即刻使幼兒進入了再試一下、看個究竟的情景之中。雖然幼兒似乎已經明白倒影的自然現象,但在整個活動中幼兒是以某個故事情境中的角色身份來到土坑邊的,所以當幼兒看到水中重現自己的倒影時,仍然帶來無限的驚喜。
2.畫面美感的驚喜
該故事中有母雞、公雞、豬、羊、牛等角色,都是幼兒比較熟慈的角色。為此,我特意為幼兒提供了不同與他們平日生活中的、充滿鄉土風情的動物圖像。這些富有裝飾圖案的圖像有別于他們的習慣表現,增強了幼兒的審美體驗。另外,還在小土坑的周圍布滿著無數美麗的花草,這一布置給幼兒提供了無限表現美的余地。
3.新穎工具的驚喜
使用一般美術材料表現倒影,必須表現兩個相反的圖像,這對四五歲的幼兒是有相當
困難的。為降低作畫的難度,我利用炫彩棒遇水溶化的特性,采用了宣紙、炫彩棒、小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