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領幼兒跨出獨自行走的第一步
孩子人小學是他們人生的一件大事,也是一個重要的關口。要順利過關,需要孩子、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隨著認知經驗的不斷豐富,孩子逐漸對小學有了了解,也充滿興趣,這是他們對自身成長的期待。對孩子來說,能獨立面對新的校園生活是順利過關的關鍵.因此,教師、家長應從生活方法和細節上幫助孩子,引導他們學習自我管理,掌握生活所需的各種技能,從而逐步具備獨立生活意識和能力,有力地跨出獨自行走的第一步。 一、早起不匆忙 小學有統一的上學時間,而且一般比入園時間早。如果不注意培養,孩子剛開始肯定會很不習慣,容易賴床,或拖拖拉拉、丟三落四。對此,教師和家長應讓孩子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最后一個月要求孩子每天都早些來園,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 1.開展“我有一個小鬧鐘”活動。提供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表和活動圖片,讓孩子學會看懂時間.并將時間與圖片配對。如早上8點入園,8點45分喝豆漿,9點體育鍛煉等,讓孩子漸漸了解不同時段有不同的活動,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2.每天進行“誰最勤勞”的小明星評選。活動室門口有一個房子形的各片夾,每天來得最早的五個孩子可以依次把自己的照片放在名片夾處,讓其他孩子知道誰來得早。這五個孩子因此可以分別選擇自己喜歡的值日工作,還能參加中午劇場的表演活動。這一活動能有效激發孩子早起的愿望。 3.在班級門口準備一塊可翻轉的提示牌,正面是教師的笑臉.表示對準時來園的孩子的表揚。一到8點半,活動室的門便虛掩起來,笑臉牌也翻轉成了反面的不高興的臉,表示對孩子遲到的提醒。孩子們都愿意讓教師送笑臉,所以提示牌具有積極的暗示作用。 4.在家庭中.家長可以發揮小鬧鐘的叫醒功能。如果遇到有的孩子賴床,可以許諾讓孩子自己安排雙休日的活動。家長可以對孩子說:“如果你不睡懶覺,可以安排一件你喜歡的事。”這樣既能讓孩子準時起床,又能讓孩子有充分的自主權。值得注意的是,家長要適當調整孩子學習、休息、游玩的時間,不能一味順著孩子。家長要引導孩子每天晚上自己整理衣物、學習用品,每天早晨獨立冼漱、吃早餐、穿戴等。早起才能不匆忙,家長可從夏天開始培養孩子按時早起的習慣,讓孩子從容面對每天上學的第一個困難,保持樂觀、積極的情緒。 二、環境大調查 1.5、6月份,幼兒園可組織孩子進行周邊“小學環境調查”。教師通過帶領孩子參觀附近小學設施,走訪小區的主要道路,與小學教師座談,向“小學校長熱線”咨詢等,幫助孩子了解學校周圍的環境,如附近的路名、車站名、有哪些小學、小區有幾個出口等,熟悉小區附近的一些生活設施,如醫院、超市、銀行、菜場等,了解哪些小學有班車、從哪條路上學最近等,并做好記錄。 2.在區角活動中開展“我愛我家”的游戲。我根據實際方位把幼兒園以及周圍的設施制作成立體的小模型,同時提供超市、停車場、菜場、銀行、公交車站等標志牌。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調查把各種標志牌放到相應的馬路上,還可以把自己的照片夾在相應的馬路上。表示自己住在哪里,小學在哪條路上,并直觀地了解怎么去小學最便捷。 3.在參觀小學的時候,孩子們對小學充滿好奇,提出了許多問題。教師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點把他們分成幾組,讓他們把自己的問題記錄下來并向小學生和小學教師請教。回來以后,開展“小小辯論會”活動,就“小學里可以帶玩具嗎”“上小學還能看電視嗎”等話題展開辯論。孩子們通過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進一步了解小學的生活。 通過上述活動,孩子不僅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有了全面的了解,對未來的小學生活有了更充分的心理準備.還在調查、詢問的過程中增強了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