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復習指導
(-)一般閱讀
【考試目標】
1 .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
2 .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關鍵語句。
3 .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能看出文章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大體了解文章的思路。
4 .感受文章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文章的內容中體會作者的態度或觀點。
5 .正確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6 .體會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深層含義。
7 .初步領會和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及其作用。
8 .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9 .能從一定閱讀目的出發,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鐘 500 字左右)略讀淺顯文章,迅速把握大意。
10 .能背誦或默寫有此項要求的基本課文的段或篇。
【復習指導】 一個人在一生中要不斷地讀書、學習,而要讀書、學習就離不開閱讀。可以說,閱讀是我們打開人類知識寶庫的一把金鑰匙。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有關規定,初中生一般閱讀能力的訓練培養宜從“感知一理解一揣摩”三個步驟進行。
1 .感知。
所謂感知,是指通過初讀了解文章全貌,粗知大意及其梗概,也即從“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
如何做到從“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呢?這就需要我們在第一遍的初讀中,邊讀邊把一些生字、難詞、難句,以及明顯顯示作者思路的文章各組成部分,如標題、小標題,起承上啟下作用的詞、句、段,以文章中心意思作的開頭、結尾或議論、抒情等,分別用不同符號畫出來。在縱覽全文之后,就應據此粗略地感知這篇文章寫了什么(如敘述的事情的梗概,說明的事物的概況,論述的道理要點等),作者寫作的目的又是什么,文章大概說了幾層意思,這幾層的意思彼此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在“感知”這個步驟中,重要的是通過對文章進行粗略的測覽從而求得對其全局性的整體感知,而不是對文章零星的、片斷的、局部的意思的把握。
初讀階段形成的整體“感知”印象,是下一步“理解”文章的必要的基礎。如果缺了這個基礎卻去孤立、靜止地研讀字、詞、句,探究其所謂的微言大義,那么結果只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阻此,整體“感知”是閱讀的必要步驟。
2 .理解。
“理解”是指通過正確理解文章具體的語言材料進而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操作時應注意下面兩點。
( 1 )理解語句。字、詞、句是構筑文章的語言材料,要想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須先從語言材料入手。
在閱讀理解中,對那些自己不懂的字、詞或形似字、多音多義字,應動手查查字典、詞典以求理解。特別是對那些多義詞,更應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作用。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那些拉著買賣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丟臉,不敢再跑,只低著頭慢慢走。”句中“漂亮”一詞,查《現代漢語詞典》有兩個義項:一是“好看,美觀”;一是“出色”。借助詞典所供的義項并聯系上下文意思,“漂亮”一詞的意思在這里當是:(指拉車)出色。在正確理解其含義后,我們還應進一步地理解它的作用。這時我們可以根據“感知”階段獲得的整體印象,進而推敲出:作者用“漂亮”(出色)限制“小伙子”,說是連這樣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丟臉,不敢再跑,只低著頭慢慢走”,那么,天氣之酷熱便不言而喻了,后面樣子在烈日下拉車之苦也就可想而知了。這里所說的“天氣之酷熱便不言而喻,后面樣子在烈日下拉車之苦也就可想而知”就是“漂亮”一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對多義詞的含義及作用的理解是這樣,對其他看似乎常,但其義重要的關鍵詞語,也應按上述方法聯系上下文,進而理解它的含義、作用。
在閱讀理解中,不僅要注意一些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關的句子,而且要特別注意體會一些具有深層含義的句子。
文章中的句子,一些除有表層含義外,還具有深刻的內涵、深透的意蘊。這深刻的內涵、深途的意蘊,便是句子的深層含義。
一般地說,那些能表現文章主旨的,蘊含深刻哲理的,具有象征意義或表達某一思想感情的句子,往往具有深層含義。
對于這樣的句子,我們應多角度地反復推敲、理解,才能進而把握文章的主題。
如《荔枝蜜》的結尾這樣寫道:“這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讀了這個句子,我們不能單從“此句寫作者做夢和夢境”去理解,因為這只是它的表層意思。相反的,我們應這樣推敲:作者為什么會做夢?夢境為什么會是這樣?這夢境是否意有所指?作者從不大喜歡蜜蜂到夢見自己變成蜜蜂,感情上的變化說明了什么?經過這樣的反復推敲,我們便能正確體會:原來作者是要通過這樣的夢境道出自己的真情實意由愛蜜蜂到愛勞動者,由愛勞動者到愿做勞動者進而要和勞動人民一起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這,便是該句子的深層含義。
體會句子的深層含義,應聯系文章的思想內容,聯系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章的寫作背景,從而準確地把握,不能任意猜想、主觀臆斷。
( 2 )理解結構、中心意思。文章結構是作者思路的客觀反映,因而理解、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看出文章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就能了解作者的思路,從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自然段是文章的基本單位。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要在正確理解語句的基礎上,把握每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及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把內容聯系得最緊密的幾個自然段歸并在同一個層次里。與此同時,還要透過層次之間意思的有機聯系,進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例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全文共有 15 個自然段。
文章一至三自然段的共同點都是作者從切身的感受提出志愿軍戰士是“最可愛的人”,因此這是第一層。文章的四至八自然段寫松骨峰戰斗,表現志愿軍戰士對敵人的無比仇恨,體現戰土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九至十二自然段寫馬玉祥救朝鮮小孩,表現志愿軍戰士熱愛朝鮮人民的國際主義精神;十三自然段寫作者和一位戰士的談話,側重表現志愿軍戰士的愛國主義精神。十四自然段根據上述三個故事進行議論抒情,熱情歌頌志愿軍戰士。這樣看來,文章的四至十四自然段,作者選用三個典型事例意在共同表現志愿軍戰士崇高的思想品質,具體說明他們是我們最可愛的人的原因。因為其意思的緊密聯系,所以它們應歸并在同一層里,這是第二層。文章的十五自然段聯系我們的幸福生活,號召我們熱愛志愿軍戰土,指出他們確實是我們最可愛的人。這既是全文的總結,也是文章的第三層。
通過這樣的分析歸納,就可以較準確地掌握文章的結構層次進而把握作者的思路。如果緊接著再深入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志愿軍戰士是我們最可愛的人”也就顯而易見了。
理解文章的結構,除上面從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入手外,還應注意不同文體結構文章的特點及文中過渡性段落、語句或關聯詞語的提示。
3 .揣摩。
文章一定的語文形式反映一定的思想內容,一定的思想內容由一定的語文形式去反映。如果說,閱讀的第二步是“理解”形式如何反映內容的話,那么“揣摩”這一步就是研究“內容是如何靠形式去反映”的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要在已知的中心意思、寫作意圖的指導下,去研究作者怎樣選材、謀篇、遣詞造句等。
從上文所舉的例子我們可知,《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的中心意思和寫作意圖是:表現志愿軍戰士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那么作者是如何圍繞它去選材、謀篇、遣詞造句的呢?
在圍繞中心選材方面,第一個事例表現志愿軍戰士對敵人的刻骨仇恨,與敵人頑強搏斗的革命英雄主義,體現了戰士們意志的堅韌和剛強。第二個事例表現志愿軍戰士熱愛朝鮮人民,對朝鮮人民充滿著國際主義精神,體現了戰士們品質的純潔高尚。第三個事例側重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精神,體現了戰士們氣質的淳樸謙遜,胸懷的美麗寬廣。在這三個事例中,既有英雄集體(第一個事例),也有知名、不知名的個人(第二、三個事例);既有英雄行為(第一、二個事例),也有揭示戰士們精神境界的純樸語言(第三個事例)。由于這三個事例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同時又互相聯系、互相補充,所以它便能集中、概括地說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寫作意圖。
為表現文章中心,在謀篇方面,最突出的是三個事例的次序安排。前兩個事例表現戰士對敵人的恨和對朝鮮人民的愛放前頭,而回答為何有很、愛的思想基礎的第三個事例則放于后。
為表現跟文章中心有關的烈士們生前與敵人展開的英勇搏斗,文章在遣詞造句方面,運用“抱”、“掐”、“摜”、“銜”、“扣”等動詞,細致 4 傳神地描寫了烈士們遺體、的各種姿態。
經過上面的細心揣摩,文章的內容是通過怎樣的形式去反映、表現,我們也就心中有數了。
閱讀能力還包括閱讀速度和記憶力,也就是“考試目標” 所定的第 9 和第 10 點。
“感知一理解一揣摩”這三個閱讀步驟,基本概括了完成一般閱讀的過程:即不僅要通過文章的形式透徹了解文章的內容,而且還要在讀懂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形式怎樣為內容服務。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一般閱讀能力,就得按這三個步驟逐步努力。
(二)記敘文閱讀 轉到 一般閱讀 說明文閱讀 議論文閱讀 文學作品閱讀
【考試目標】
1 .能指出記敘的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理解記敘文所記敘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現的思想意義。
2 .理解記敘的人稱(第一人稱、第三人稱),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的特點和作用。
3 .能歸納記敘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記敘的中心和材料的關系,理解記敘的詳略。
4 .理解和分析記敘文中敘述、描寫與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特點和作用。
5 .理解和分析記敘文中常用的表現手法(象征、對照、襯托等)和修辭方法(比喻、擬人、排比 等),理解記敘性語言準確、生動的特伊 。
6 .理解記敘文線索的特點和作用。
【復習指導】
1 .指出記敘的要素、人稱、 “記敘的要素”,包括記敘的人物、事情、時間、地點等。
因為記敘文主要是通過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經過來表達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況下,記敘文必須包括基本的記敘要素。
人物,即文章記敘的人物對象。寫記敘文,必須明確要寫的是什么人;讀記敘文,也必須清楚作者寫的是什么人。
事情,即要告訴讀者發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幾個方面都交代了,記敘的事情才完整;讀記敘文,也要把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讀懂了文章。
時間,即記敘內容所發生的具體時間。可以明確說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個時刻;也可以大體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時候”“很久以前”之類的表達。時間表達具體到什么程度,這要看記敘內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讓讀者準確理解記敘內容,不會引起歧義。
地點,即事情發生的地方。隨著事情的發展變化,地點可能會有變化。寫記敘文,就要把變化了的地點交代清楚;讀記敘文,也要認真分析,把握地點變化的情況及其線索。
只要是記敘文,一般都具備這六要素。但有的記敘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讀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響表達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閱讀記敘文,弄清記敘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內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記敘的人稱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開敘述的是第一人稱,如《回憶我的母親》、《驛路梨花》等。采用第一人稱來寫,便于直抒胸臆,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和真實感。以第三者的地位來敘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場景等,是第三人稱,如《同志的信任》、《記一輛紡車》等。它的優點在于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從更多的方面自由地敘述。
明確記敘的人稱,有助于體味作者對所寫的人物、事件的態度,進而理解文章的內容和結構。
2 .弄清記敘文的結構。
閱讀記敘文,從結構形式入手比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就是說,把結構層次弄清了,也就比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從這一點來講,弄清結構是記敘文閱讀的基礎。
弄清記敘文的結構,可從下面幾方面進行。
( l )找出記敘文的線索。記敘文的線索形式有:以時空轉移為線索,以一人、一事、一物為線索。
多數的記敘文只有一條線索,但有一些記敘文存在著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如《藤野先生》,該文除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明線)外,還有一條內在的線索,就是作者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線索是記敘文布局謀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現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貫串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閱讀記敘文要設法找出文章的線索,就能沿著它弄清段落層次結構。
( 2 )明確記敘的順序。記敘的順序,要求我們掌握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順序方法。
順敘,指記敘的時候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如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是按照到日本以后,事情發生的先后)順穹來寫,前因后果,條批又清楚。 J 順敘過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筆直接進行記敘,而是有詳寫,有略寫;有正面寫,有側面寫;有直接寫,有間接寫。如何處理素材,安排筆墨,采用不同的寫法,要根據表達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來決定。如《藤野先生》中,東京的事情記敘就較略,只是作為原因交代一下;仙臺的事情記敘則較詳,因為這是文章表達中心的重點內容。
倒敘,指記敘的時候把后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情寫在后面。倒敘方法先把事情的結局說了出來,便吸引讀者急于了解起因和過程,對照就比較顯著,給人的印象也較深刻。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采用的是倒敘方法,先把結果寫出,再弓!出對母親的回憶,人題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敘方法,適用于那些動人的、有特點的結局,必須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順乎讀和寫的思路。
我們分析一篇記敘文,應能認識它的記敘順序,并且能夠對這種順序的選擇運用的作用有所了解。考試檢查這種能力,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讓考生分析某篇學過的,而且記敘的特點又比較突出的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這種情況只限于基本課文;如果要求考生回想的課文,那就必須是要求熟讀或背誦的。另一種是列一篇課外的文章或一段記敘完整的文字讓考生分辨。
閱讀時,注意倒敘、插敘的起訖點,對找出記敘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結構將有所幫助。
( 3 )理清記敘文的層次。理清記敘文的層次是弄清文章結構的重要一環。記敘文常用的層次(部分)劃分方法有以下幾種。
①按時空轉移劃分,如《老山界》。
②按人物出場情況劃分,如《藤野先生》: 見藤野前與藤野相識離開藤野
③按事件的發展變化劃分,如《挺進報》: 起因發生發展結局
④按內容變化劃分,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第二部分的三個層次: 松骨峰戰斗馬玉祥救朝鮮小孩作者和一位戰士的談話
⑤按作者感情變化劃分,如《荔枝蜜): 不大喜歡蜜蜂想去看蜜蜂贊美蜜蜂想變成蜜蜂
( 4 )把握記敘的詳略。記敘文在選擇和使用材料時要有主有次,有詳有略。詳寫略寫是指文章材料的處理。我們寫文章,在題目確定之后,就要圍繞題目確定的中心思想去選擇作文材料,然后把這些材料進行詳略處理,使之各得其所,各盡其材。文章寫得好不好,很大程度決定于材料處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處理得當,是指在結構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輕,篇幅上有詳有略。
詳細寫,充分運用的材料,必須與文章中心思想緊密關聯,可以明確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這些材料寫得詳盡、具體、生動,就能加深讀者對文章的印象,并為之折服。閱讀記敘文必須弄清文章詳寫什么,略寫什么,并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文章的重點和中心。
3 .歸納記敘文的中心思想。
記敘文必須有明確的表達中心,根據中心思想的需要來選擇和組織材料。因此,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閱讀文章,一定要歸納出中心思想。多數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比較鮮明,讀后往往能用一兩句話歸納出來;但也有一些文章,中心思想比較含蓄隱晦。歸納中心思想有哪幾種方法呢?
一是從分析結構層次入手。閱讀一篇文章,要歸納中心思想,必須先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概括出各段的段意,根據各段所表達的意思,經過綜合分析,然后歸納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是從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記敘文的中心思想往往是通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表現出來的,分析人物和事件的思想意義,是歸納中心思想的重要方法之一。寫人為主的記敘文要從人物形象,人物的語言、行動等方面分析,從而歸納中心思想。例如計根火柴),主要記述了生命垂危的無名戰士。文章具體地描繪了無名戰士精心地保留火柴和鄭重地獻出火柴,給紅軍隊伍帶來光和熱的形象。我們通過分析無名戰士的言談舉止,可以歸納出中心思想是:本文記敘長征路上一位生命垂危的無名戰士的動人的故事,反映了紅軍戰士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的崇高品質。
敘事為主的記敘文,要弄清事件所包含的意義,宣傳的道理,然后歸納中心思想。
三是綜合分析文章的題目、開頭或結尾,從而歸納中心思想。有的文章題目本身就揭示中心思想,我們就根據題目內容進行歸納。如《回憶我的母親》,開頭就概述全篇;《一件小事》的結尾:“教我慚。傀,催我自新,并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點明這件事對我的教育。
四是從分析文章的議論、抒情成分入手。記敘文章的抒情和議論成分,往往能直接表達作者對所記敘的人和事的看法,同時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質,表現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白楊禮贊》中,多次贊美白楊樹,抒發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些抒情成分,就充分體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歌頌北方農民質樸、堅強、力爭上游的精神。”
歸納中心思想,要注意盡可能深入了解文章作者的有關情況和寫作背景,要充分把握文章的內容,還要從作品實際出發,不要以自己主觀的想法代替中心思想。
4 .理薛記敘性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記敘性語言的準確、生動是記敘文語言的一大特點。在閱讀中,注意對其加強理解,既有助于對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也有助于我們的寫作。例如《我的老師》有這么一段:
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上面這些記敘性語言,可以說是夠準確、生動的。單就“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來看,文中用“落”而不用“抽”,為什么呢?這是因為“落”的速度比較慢且手里有控制,而如果真的是動怒的打,就該用“抽”了,而且“落”的前面還加了“好像要”來限制(可從時間寬容等方面理解)。這就準確地把慈愛的蔡老師那種假裝發怒,猶如親娘打子“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神態動作生動地描繪出來。
對記敘性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的理解,要注意運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方法,因為只有采用這樣的方法去理解,所得的答案才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三)說明文閱讀 轉到 一般閱讀 記敘文閱讀 議論文閱讀 文學作品閱讀
【考試目標】
1 .理解文章所說的主要內容,明確說明的重點,領會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進行說明的。
2 .領會事理說明文是如何抓住說明的對象及本質進行說明的。
3 .理解說明的順序(如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領會說明文內容和形式的條理性。
4 .能理解和分析常用的說明方法,包括分類別、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打比喻等。
5 .體會說明性語言準確、簡明等特點,了解平實說明文和科學小品的不同特點。
【復習指導】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狀態、性質、功能的特征,或闡明事理。說明文有兩種類型:一是事物說明文,如《中國石拱橋》;一是事理說明文,如《人類的語言》。
閱讀說明文,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把握說明的主要內容。
閱讀時,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段落層次說明的對象及其相互的關系,同時聯系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事理)的特征(本質)進行說明的,這樣就能把握文章說明的主要內容和重點。
事物的特征,是指這~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說明文介紹事物的形狀、性質、構造,解說事物的成因、功用、關系等,無論說明哪方面,都必須抓住它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不僅指表面可以看得見的一些特殊標志,還包括事物與事物之間,事物內部的各方面之間的內在聯系。特別是一些內部結構·比較復雜的事物,必須從幾個方面說明,才能講清楚它的特征。閱讀說明文,必須仔細分析,認真領會,從字面意義上深入理解,找出各方面各部分的相互關系,從而把握被說明事物的特征。
2 .弄清說明的順序。
事物的特征或本質是通過合理的順序逐層表現出來的,所以,弄清文章說明的順序,有助于對被說明事物(事理)的理解。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 l )按時間順序作說明。即按事物變化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依次作說明。
( 2 )按空間順序作說明。即按照具體事物的空間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從遠到近等進行說明。
( 3 )按邏輯順序作說明。即對事物從原因到結果,或從現象到本質,或從特點到用途,或從主要到次要,或從概括到具體等進行說明。
閱讀說明文,應從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入手,把握它的總體結構和布局,了解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組織材料,進行說明,從中學習安排說明順序的方法。
3 .理解說明的方法。
運用說明方法是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述明白,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說明方法,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打比喻等。
( l )分類別。根據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成若干類,逐一加以說明。例如《向沙漠進軍》一文在介紹風沙進攻的情況時,根據其進攻的主要方式分為兩類:“一種可以稱為‘游擊戰”’,“一種可以稱為‘陣地戰”’,然后分別具體地加以說明,使人們對風沙的進攻方式有確切的了解。
( 2 )下定義。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內容或主要問題,用簡明扼要的話給事物下定義,使讀者對被說明對象有個明確的概念。
下定義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同提問結合起來,先提出主要說明的問題,再用下定義的方式回答。有的先下定義,再作具體說明,如“激光是一種最亮的光。它比太陽光亮一百億倍以上”。有的先具體說明,然后概括成定義:“綠色植物的葉綠素吸收了太陽的光能,把碳酸氣和水合成為含有高能的有機物質,同時放出氧,這叫做光合作用。”
( 3 )舉例子。舉些有代表性的恰當的例子,去反映一般的情況,真切地說明事物。(蘇州園林》一文在說明“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時,就舉出了“階砌旁邊栽幾叢 書帶草”,“墻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著我木香”,“如果開窗正對 著白色墻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尺竿竹子或幾棵芭蕉”三個例 子,使說明真切、具體。
( 4 )作比較。選擇有外部或內在聯系的事物進行比較,以 增強說明事物的效果。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有這么一 句:“如果把一萬種每種 15 萬字的書放在一塊兒,它的總重量 大約有 5 噸,而縮微以后的膠片只有 15 公斤。”由于使用了 “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便增強了“縮微圖書保存和使用方便”
的說明效果。
( 5 )列數字。有些事物為便于從數量上說明特征,往往可以運用一些數字來說明。例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用“ 76 米”、“ ed 米”、“ 33 米”、“腸 op 立方米”分別說明萬人大禮堂的寬度、深度、中部高度、體積。
( 6 )打比喻。適當運用比喻,能夠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中國石拱橋》開頭就說:“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這個比喻不但貼切,而且很美;既形象地說明橋洞的特征,也能吸引住讀者。
4 .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簡明的特點。
準確、簡明是說明文語言的基本特點。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中有這么一段: 其實,死海是一個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變化的結果。死海地處約旦和巴勒斯坦之間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長 75 公里,東西寬 5 至 16 公里,海水平均深度 146 米,最深的地方大約有 400 米。死海的源頭主要是約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礦物質。河水流入死海,不斷蒸發,礦物質沉淀下來,經年累月,越積越多,便形成今天世界上最成的咸水湖死海。
這段話說明了死海的成因地形特點、化學成分和物理變化。它要說明的容量相當大,但語言卻相當簡明、準確。
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往往體現在文中一些表時間、表數量、表程度、表范圍的詞上,因此,研究、體會這些詞是如何準確地說明事物的形態、性質、成因、功能,將有助于我們對被說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講到說明文語言,還有一點要把握的是:說明文如果從寫作上的特點分,可有平實說明文和科學小品文等之分。
平實說明文指的是一些非文藝性的科普說明文,它以介紹科學技術知識為內容,在語言表達上只對事物作科學的分析和準確的說明,對事物的特征進行說明時語言簡明平實。這類說明文的特點是科學性和知識性都很強,如《向沙漠進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科學小品文也稱文藝性說明文。它在語言表達上比較活潑,常常借助于某些形象化的手法,對事物的特點作些描繪,使讀者輕松愉快地獲得科學知識。這類說朋文的特點是既有科學性,又有文藝性 f 如《松鼠》《死海不死》
(四)議論文閱讀 轉到 一般閱讀 記敘文閱讀 說明文閱讀 文學作品閱讀
【考試目標】
1 .理解議論文中論據和論點及其關系,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論點。
2 .理解議論文的基本思路,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 .理解和分析常見的論證方法,如舉例論證、引用論證、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
4 .領會議論性語言嚴密、概括的特點。
5 .了解議論文的論證方式及駁論的三種批駁方式。
【復習指導】
1 .論點和論據。
( l )論點。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
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分論點是用來補充或證明中心論點的,如。
《中國人民尋求救國真理的道路》。準確地把握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是閱讀議論文關鍵的一步。中心論點的提出位置,一般有一以下幾種:
標題就是中心論點,如《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如《談骨氣》一文,開頭就提出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
篇末出現中心論點。如《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在論述過程中提出中心論點,如(想和做)。
在上述位置提出的中心論點,形式上一般都是完整的句子,但有些文章對論點的表述不很集中,這就需要我們通過閱讀從而用明確的語句把它概括出來。
( 2 )論據。論據是議論文中用來證明論點、支撐論點的材料。
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是論據的兩種基本形式。作為論據的事實,包括有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或史實以及統計數字等。用作論據的道理,包括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性已為人們公認的革命導師的理論、名人先哲的言論、科學領域的定理和生活中的常識等。
閱讀議論文時,要能夠找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同時要從文中的事實論據中看出道理,從道理論據中聯系相應的事實,理解這些論據與文章的論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例如在閱讀吳晗的《談骨氣》時,當我們根據要求找出事實論據后,還應該進一步想一想:文中的“文天祥拒絕降元,餓者不食嗟來之食,聞一多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三個事實論據中的三個人物,代表了中國從古到今、從士大夫階層到平民百姓、到現代知識分子中有骨氣的范例,因此這三個事實論據與中心論點“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在邏輯上是一致的。
總之,論據和論點的關系十分密切,兩者之間是證明和被證明的關系。
2 .論證。
( l )論證方法。論證是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聯系的紐帶。論證與論點、論據共同構成人們所說的議論文“三要素”。論證是“怎樣進行證明”(論點是解決“需要證明什么”的問題;論據是解決“用什么來證明”的問題)。
論證的基本方法是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如果作具體的分析,還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例證法、引證法等。不論哪一種方法,都是按照事物內在的邏輯聯系嚴密地進行論證,交代清楚論點和論據之間的聯系,準確清楚地表達思想觀點,反映客觀實際。閱讀議論文,應能懂得分析其中所采用的論證方法以及這種論證方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從中學習和掌握一些論證的方法,提高議論文閱讀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議論能力。
①舉例論證,即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事實勝于雄辯”,可見擺事實在論證中是很重要的,有了事實,道理就容易講得通,講得清楚,容易被對方接受。這是我們應用比較多的一種論證方法,例如《應該敢提“儉”字》(韋君宜): 要說一提儉樸,街上的消費品就會賣不出去,會妨礙市場搞活,我不信有那個事。從全局說,現在我們的物資并非多得賣不出去,而是太少。喜歡過好生活是人的天然欲望,壓也壓不住。只要是適應人們需要的東西,自有人買,何必擔心? 再說花錢的道道很多。愛國華僑陳嘉庚那么有錢,還能自已過儉樸生活,把大量資金投給家鄉辦學校,不愁錢花不出去。我們干嗎因怕人家錢花不掉,而不敢談儉樸呢?即使真有少數人很吝嗇,我看也比許多人以奢侈為榮、為錢不顧一切要好。
②引證法。主要是指引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以及自然科學的原理。使用引證法要注意引用得恰當、準確,并且注意引用的完整性,防止片面引用和機械引用。例如(為中華騰飛立志成才)(王通訊)中論證中學生的不足時,就引用了馬克思兩段精辟論述。
馬克思曾經指出:“每個人眼前都有一定的目標。這一目標至少在他自己看來是偉大的”,“偉大的東西總是圍以輝煌的光彩,輝煌的光彩就會激起虛榮。 C ,而虛榮。 G 又很容易弓】起激動或我們心目中的激動;誰要是為名利的惡魔所誘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會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給他的方向撲去。”
③對比論證。常見的是運用正反對比手法來論證中心論點。例如《反對自由主義》(毛澤東)的開頭一段把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作了明白的對比。又如(事事關心》中把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學者與空頭政治家與書呆子對比,十分精辟地論證了事事關心的重要性。
④比喻論證。借助淺顯的或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方,來說明一些較深刻的道理。例如(給青年們的一封信)(巴甫洛夫)中以空氣與鳥的翅膀作比喻論證事實與理論的關系。
( 2 )論證方式。議論文從論證的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
①立論。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提出并闡明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同時要用充足的有說服力的論據來證明所提出的論點。可以說,每一篇議論文都有立論,例如《兩種習慣養成不得》(葉圣陶): 習慣不嫌其多,有兩種習慣卻養成不得,除掉那兩種習慣,其他的習慣多多益善。 哪兩種習慣養成不得?一種是不養成什么習慣的習慣,又一種是妨害他人的習慣。
作者在本文的題目和開頭都直接提出了中心論點,即開篇“立論:兩種習慣養成不得。又如:《懷疑與學問》(顧頜剛):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作者開篇引用古人的話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再如《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朱光潛): 對一切事物都有幾種看法。你說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這也只是一種看法。換一個看法,你說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換一種看法,你說它是善的或是惡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種,所看出來的現象也就有多種。
②駁論。駁論是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和主張,發表、確立自己的看法和主張。通常的駁論有三種方式: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過程來駁倒對方的論點。對這三種駁論方式,閱讀時應能辨別清楚,并在寫批駁性文章中有意識地運用。
a .通過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來確立正確的論點。一般的方法是先舉出對方錯誤的、荒謬的論點,例如《社會主義在中國是成功的》(張啟華): “社會主義在中國失敗了”,這是近年來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鼓吹者們反對馬克思主義、反對社會主義的主要論據之一。那么,社會主義在中國到底是失敗了還是成功了?
謬論擺出來之后,作者就以充分的事實和無可辯駁的道理直接加以批駁: 人們常講事實勝于雄辯。…… 首先我們要看到,失誤并不是我們的全部歷史,而只是四十年歷史中的一小部分。…… 其次,我們還應該看到,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所獲得的成就,不僅表現在經濟上,還表現在政治、文化以至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這種駁論方式針鋒相對,干脆利落,能有力地戳穿謊言和謬論。
b .通過批駁對方的論據來駁倒對方的論點。因為論據是用以論證中心論點的根據,因此,把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站不住腳。例如《“友誼”還是侵略?》(毛澤東)就是采用了逐條批駁論據,進而駁倒論點的寫法: 敵論 艾奇遜說:“從我們歷史很早的時候起,美國人民和政府就關心中國了。雖然距離遙遠,可是那些在宗教、慈善事業和文化方面團結中美兩國人民的紐帶,一直在加深著美國對中國的友誼,許多年來種種善意措施便是證據,例如用庚予賠款來教育中國學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廢除治外法權,以及戰時和戰后對中國的大規模援助等等。美國始終維持并且現在依然維持對華外交政策的各項基本原則,包括門戶開放主義,尊重中國行政和領土的完整,以及反對任何外國控制中國等等,這是有案可稽的。”
駁論 艾奇遜當面撒謊,將侵略寫成了“友誼”。
美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自從 1840 年幫助英國人進行鴉片戰爭起,直到被中國人民逐出中國止,應當寫一本簡明報要的教科書,教育中國的青年人。美國是最早強迫中國給予治外法權的國家之一,這即是白皮書上提到的中美兩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簽訂的 1844 年的望廈條約。就是在這個條約里,美國除了強迫中國接受五口通商等事以外,強迫中國接受美國人傳教也是一條。美帝國主義比較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很長的時期內,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動,由宗教事業而推廣到“慈善”事業和文化事業。…… 參加八國聯軍打敗中國,迫出庚子賠款,又用之于‘欺育中國學生”,從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項“友誼”的表示。
治外法權是“廢除”了,強奸沈崇案的犯人回到美國,卻被美國海軍部宣布無罪釋放,也算一項“友誼”的表示。
“戰時和戰后的對華援助”,據白皮書說是 45 億余美元,據我們統計是 591400 余萬美元,幫助蔣介石殺死幾百萬中國人,也算一項“友誼”的表示。
這些事實,都有力的駁斥了美帝國主義的謊言,揭露了他們打著“友誼”的旗號進行侵略的罪惡行徑。
C .通過批駁對方的論證過程來駁倒對方的論點。也就是說把對方“強詞奪理”之處戳穿,使其論點不能成立。這種駁論需要以邏輯知識作基礎,從敵論的邏輯錯誤中找突破口,要求較高。課文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如《“旁觀者”未必清》:
這些“旁觀者”清不清呢?一點也不清。
試想,四個現代化是中國人民的共同事業,按理說,人人都應當是“當局者”,是主人翁。碰到困難,自己應盡一份力量。顧炎武說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可見他是不主張做旁觀者的,何況我們是新社會的主人呢?如果你竟當了旁觀者,就表明你完全忘記了一個中國人的起碼的責任,這正是最大的“不清”。
一個人一旦置身于旁觀者的地位,就會漸漸地與時代隔膜,與人民疏遠,既嘗不到創業的艱辛,也領受不到勝利的樂觀。甘與苦,愛與僧,冷與熱,跟時代全不相通。這樣就會變得庸俗假瑣,。 C 胸狹隘,斤斤計較一蠅頭小利,而不顧四化之千秋大業。正是所謂“不見輿薪”,又何“清”?
可見今天的旁觀者,因為不清對四化前途不清,對社會規律不清,對時代潮流不清才旁觀的。而愈是旁觀,便愈是“不清”了。
現時,那句流行已久的成語似乎應當倒過來:“當局者清,旁觀者迷。”這樣一改,也許更符合唯物論的認識論,俗話說:“袖手旁觀”。“袖手”,正是旁觀者的特點。凡事若不動手,只是袖手觀看,就不會有變革現實的實踐。只憑看,怎么能看得清呢?
作者分析“旁觀者”脫離實踐,跟時代不相通,這種人與“清”怎么可能有必然的聯系呢?可見“旁觀者清”的推理論斷是不合邏輯規律的。“旁觀者”只能成為“落伍者”。
運用駁論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對準目標。首先弄清楚敵論的錯誤之處,在確認無疑之后,就選用最有分量的論據來駁斥,有理有據。
第二,抓住要害。要選擇最突出的錯誤即敵論的要害之處,進行批駁,不可面面俱到,做到有主有次。
第三,內外有別,有理有節。對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要分別對待。對敵人要無情揭露,絕不手軟;對同志要以治病救人的態度,適可而止,不宜過分。
3 .議論文的結構。
從議論文的結構方面來看,一篇議論文應該有引論、本論和結論三個部分。我們以《青年必須掌握科學》(斯大林)為例:
( l )引論。文章提出要論述的問題的部分。本文第一段: 我國無論在農業方面或工業方面愿意參加建設和領導建設的人有的是,會建設和會領導的人卻少得不像話。相反地,我們在這方面是非常無知的。不但如此,我們還有些人決心歌頌我們的沒有文化。……
( 2 )本論。對提出的問題,運用理論和事實進行分析,樹立自己的觀點的部分。本文第二段至第六段: 我認為不消除這種野蠻和不文明的現象,不消除這種對待科學和有文化的叫野蠻態度,我們就一步也不能前進。…’··…… 沒有這些干部,就談不到我們能趕上和超過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
在本論中,作者圍繞“青年必須掌握科學”這個論點,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證。
( 3 )結論。運用論據進行了透徹的論證之后,清楚地得出的必然的結論部分。本文最后兩段: 掌握科學,培養各種知識部門的新的布爾什維克專家干部,學習,學習,最頑強地學習,這就是現在的任務。
革命青年向科學大進軍,同志們,這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 用引論、本論、結論的提法,同學們會感到有點抽象。其實,這與我們常說的“提出問題一分析問題一解決問題”的提法是一致的,我們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掌握寫評論性議論文的寫法。例如(反對自由主義)的結構提綱: 提出問題馬克思主義和 J 我們主張積極的思想斗爭 ( l 、 2 段) t 自由主義的根本分歧 L 自由主義主張取消思想斗爭 (自由主義的十一種表現為下文分析提供依據( 3 - 16 段)
分析問題(自由主義的危害來源; 思想方法和自由主義,為解決問題打下基礎的性質( 17 - 20 段)
解決問題{指出克服自由主義的途徑,發出號召(21、22段)
4 .議論性語言的嚴密、概括。
把握議論文中的議論性語言嚴密、概括的特點,有助于加深對文章的思想內容的理解。閱讀時,可從有關的關鍵詞語、句子入手。如《“友邦驚詫”論》在批駁“國將不國”這一謬論時,只用了如下一段: 可是“友邦人士”一驚詫,我們的國府就怕了,“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了,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文中的“……就……”,概括揭示了“友邦”同“國府”的主奴關系。正是這看似曾普通通的一組關聯詞語,把黨國對主子的千種奴顏、萬種媚骨盡收其中,其概括力可謂強矣。再如文中由“好像……一樣”構成的排比句,它是作者根據“黨國”的邏輯進行推論的,這些推論,一個比一個荒謬,一個比一個可笑,因而不僅活現了“黨國”投降賣國的丑態,而且無可辯駁地論證了“國將不國”的責任應由“黨國”來負。
(五)文學作品閱讀 轉到 一般閱讀 記敘文閱讀 說明文閱讀 議論文閱讀
【考試目標】
1 .理解散文材料多樣而主題集中的特點,領會散文的中心思想。
2 .能分析小說故事情節的階段(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分析小說描寫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心理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題思想。
3 .理解劇本中的人物語言和舞臺說明文字,理解戲劇沖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劇本所表達的主題思想。
4 .了解詩歌語言形式的一般特點,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5 .理解文學作品的一般常識,初步欣賞文學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寫。,
【復習指導】
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分析,首先要了解散文、小說、戲劇文學、詩歌這四種文學體裁樣式的有關常識和各自的特點,然后從形式入門,進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1 .散文。
這里說的散文,是狹義的散文,一般稱作抒情散文。
散文的重要特點是“形散神不散”。雖然它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取材必須為中心思想服務,即在結構上只能圍繞一個中心,牽住一條線索組織材料,控制思路。
因此,閱讀散文要注意找出文章中的線索,看看文章是怎樣展開豐富的聯想,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采集廣泛的題材內容,從而集中地表現中心思想的。
2 .小說。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是一篇小說必須具備的三要素。閱讀小說,宜從三要素入手,便能理解小說中人物的思想性格進而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小說的情節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
在作品中,情節的安排取決于作者的藝術構思,但不論故事情節如何安排,情節的發展總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把握這一點,然后通過對作品情節的分析,了解人物在事件中的各種表現,就能把握人物的性格。
小說中的人物描寫主要有:外貌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要抓住作品中的這些描寫,了解人物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說了什么,進而分析人物為什么會這樣想,為什么會這樣做,為什么會這樣說,便能深入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進而理解其反映的社會生活。
小說中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描寫,是為了交代故事的時代背景。描寫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氣候、時間以及場景)是為了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達人物的心情,渲染氣氛等。要通過對環境描寫的分析,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進而深入地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通過閱讀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除從上述方法入手外,還應注意聯系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思想觀點和創作意圖。
3 .戲劇文學。
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它把文學、表演、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綜合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
戲劇,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按照表現形式,可以分為話劇、詩劇、歌劇、舞劇、戲曲。按照內容性質,可以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所謂正劇,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復雜變化的戲劇。按照題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為現代劇、歷史劇、神話劇、科學幻想劇、童話劇、兒童劇。按照篇幅規模,可以分為多幕劇和獨幕劇。
戲劇文學,即劇本,它通常由人物自身的臺詞(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和舞臺提示(內容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布景、服裝、道具以及人物臺詞的心理情緒、動作、上下場等)兩個部分組成。舞臺提示是一種敘述性的文學,它能加深我們對劇本的理解,閱讀時應予注意。與此同時,要注意分析劇本中的人物臺詞 3 (語言)和戲劇沖突中所反映的人物思想性格,進而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4 .詩歌。
和諧的節奏,精煉的語言,鮮明的形象,強烈的感情,是詩歌的四大特點。
閱讀詩歌,要特別注意詩歌遣詞造句講究精煉、優美、音樂性,講究變化的特點,同時要通過對其精粹語言的分析、理解,把握詩歌所描繪的鮮明、獨特、感人的形象,進而領悟作者反映社會生活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此外,詩歌形式的多樣性,我們在閱讀時也應注意。詩歌如果從體裁分,有格律嚴整的律詩(近體詩),有格律較寬的古風 ( 古體詩 ), 還有民間流傳、集體創作的民歌。如果從內容分,詩歌又可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