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之友閱讀指導與訓練(上)
現代文閱讀能力要點
一、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 20多口人,婦女們輪班煮飯,輪到就煮一年。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因為她身體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
6.分析、揣摩文中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① 總是:________② 還:________③ 自然地:__________④ 常見:___________
中考改革的趨勢是增加主觀性試題,以考查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此語段題除第1題外,都屬于主觀性試題,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語言表述能力。特別是第4題,屬“牽一題而動全文”型,要求考生能整體地把握材料,不能斷章取義。同時,限定字數答題,又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語言概括能力,如果照搬原句是不能得分的。
答案:
A. 第① 句的“小事”是指蔡老師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援助勸慰了我。
B. 第④ 句的“懂了些事”是指懂得擔心父親的安危。
C.第① 句“但回想起來,在那時卻占據過我的心靈”與第(8)句“可是回想起來,那時候我卻覺得是給了我莫大的支持”不能互換。
D.第(9)句的“慈愛”“公平”“偉大”這幾個詞語可以互換位置。
A. 這時候蔡老師援助了我,說我是“心清如水”的學生。()
B. 一個老師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糾紛,是多么平常。()
C. 那時候/我卻覺得/是給了我/莫大的支持。()
D.把兩個/有象征記號的字條/卷著埋在/香爐里。
答案:
三、1.① |② ③ ④ ⑤ ⑥⑦|⑧⑨2.① 我上小學時② 家里、學校③ 我、母親、蔡老師、小“反對派”④ 母親和我擔心父親的安危⑤ 小“反對派”欺負我,我很難過⑤ 蔡老師援助和勸慰了我,排解了糾紛3.前一個表特殊含義,后一個表引用心靈純潔4.D 5.A./B.x C./D.x
四、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國,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掛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
A.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里去了!”
B.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脆的規則,但也不常用。
C.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D.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
A.學生讀的文字是間接引用,而先生讀的文字是直接引用。B.學生讀得快,先生讀得慢。
C.學生是放開喉嚨讀,先生是大聲朗讀。D.學生沒讀懂,先生讀得懂。
4.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上文對先生進行了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B.字里行間表現了對封建教育的不滿。
C.“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這句話表明少年魯迅天資聰穎,對先生所讀文章的妙處心領神會。D.段末“拗”字生動描寫了先生讀書無限陶醉的神態。
答案:
四、1.讀書;靜悄悄、人聲鼎沸2.B3.D4.C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滿是皺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6.甲段中,若將“先寫服辯,后來是打……”改寫成“先是打,…后來寫服辯”,是否合乎情理?為什么?這樣改行嗎?分別說明“行”或“不行”的理由。
答案:
五、1.語言肖像心理2.掌柜正在慢慢結帳掌柜也不再問,仍然慢慢算他的帳3.“我”對于勒充滿同情心,但礙于父母之命,不敢上前相認 4.在封建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有兩種命運:爬上去 的就可作威作福,爬不上去只得任人欺壓凌辱,孔乙己屬后者,孔乙己的悲劇是封建科舉制度造成的5.賊、討飯的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某些人道德的墮落,良心的泯滅,人與人的關系只剩下金錢關系6. 改后也合乎情理,因為嚴刑逼供迫使認罪,也符合丁舉人的性格。但不能這樣改,如果這樣改就不足以表現丁舉人對已經認錯的孔乙己仍然不放過的陰險狠毒
六、 只有陳景潤……
3.文中用以敘說陳拼命精神的事例是___
6.文章的題目和文中最后一句話的含義是_______
“大爺,每次路過您這兒我都來。”姑娘的聲音很清脆,很好聽,像柔和的手指彈著夜的琴弦。
A.老人每天都是天黑了很久才回家。
B.每次路過這里,姑娘都會跑過來揀上兩個最大的紅薯叫老人稱。
C.姑娘聲音清脆,很好聽。D.“大爺,每次路過您這兒我都來。”
B.文章的構思美表現在:結尾出人意料,給人美感,意蘊豐富。
C.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表現青年人對老人、對勞動者的敬愛。
D.文章的主題是:能夠理解人、關心人是一種美德。
答案:
八、1.略2.① 從② 開,這里是“取”的意思③買④ 擊3.① 比喻聲音在夜色中柔和而清脆②指笑聲在夜空中回蕩4.① 表現老人生活樸實,工作辛苦② 表現姑娘心靈美好,性格美好5.C6.A
答案:
九、1.指18世紀海盜的后裔意思是像花園一樣美好的地方2.照應了“無人的荒島”,引出了“高大的房屋……活潑的孩子”3.雖然這島是無人荒島,但我親手把他建成樂園,我驕傲自豪啊4.與老友親手創造美好生活的經歷相比,他深感慚愧,因而說不出話來。他雖然富裕,卻只是別人的雇傭,在小島的主人老友面前,他當然自豪不起來5.略
答案:
十、1.起因:爺爺外出時遇到一次鐵路事故結果:鐵路上發給爺爺5000元錢2.貧寒;對表現人物性格起了一種襯托作用。家境雖貧寒,爺爺卻不貪財3.不占公家便宜4.她們是想借此得到一些錢,以改善貧困的生活為了反襯爺爺的優秀品質
十一① 科學的規律是鐵面無私的,只允許人們遵守,不容違反。② 沒有精細。嚴格的科學精神和良好的科學工作習慣,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學成就。③ 只有“精”字當先,“嚴”字當頭,A地推理論證,B地測量計算,國地搞好實驗,才能在科學規律面前獲得“自由”。④ 科學研究中,在同一現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為然,或視而不見;細心的人抓住不放,以此為追求新發現的端倪。⑤這粗心與細心,差距如天上地下。⑤德國化學家維勒在研究一種鋁礦石時,漫不經心,失掉了發現“釩”的機會。①瑞典化學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頭不放,D研究,終于發現了“釩’。(8)德國化學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時淺嘗輒止,與新元素“溴”“失之交臂”。(9)法國科學家波拉德破除常規,細致研究,成了“溴”的發現者。(10)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科學是嚴肅的、嚴格的、嚴密的,是不允許馬虎的,所以科學技術工作者必須首先有良好的科學工作習慣,要有條理。”(11)這句話應當成為科技人員的座右銘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1)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2)產生)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產生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第二段的論點是:
A. 辨偽去妄——指判別正誤,提出新學說。B.懶惰——指全盤接受,從不懷疑。
B. 有問題——指提出疑問。D.美術上新的作風——指畫家對美術創作的積極態度。
E.“學問① ”和“學問(2)”含義不同,“學說① ”和“學說② ”含義不同。
5.第二段中的“這樣”指的是_________
答案:
十二、1.懷疑是辨偽去妄的必需步驟;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2.引名言警句(引用);列舉事實(擺事實) 3.A D 4應畫在“要這樣”之前,是條件關系5.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修正書中的學說
十三、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這一步也值得驕傲,那是比較渺小的,更值得驕傲的還在后頭。在過了幾十年之后來看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勝利,就會使人們感覺那好像只是一出長劇的一個短小的序幕。劇是必須從序幕開始的,但序幕還不是高潮。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5.將全文分為兩個層次應從哪里劃開?
答案:十三、1.① 增強語勢,表達清晰,有力量② 語氣堅定,不容置疑,表現出所提問題的重要性2.中國革命整個革命歷程剛剛開始3.務必……務必……4.比喻論證5.從“更艱苦”后劃開
十四、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的兵隊強占了遼吉,炮轟機關,他們不驚詫;阻斷鐵路,追炸客車捕禁官吏,槍斃人民,他們不驚詫。中國國民黨治下的連年內戰,空前水災,賣兒救窮,砍頭示眾,秘密殺戮,電刑逼供,他們也不驚詫。在學生的請愿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1.朗讀第一句話,應強調的一個字是:___
5.三個“不驚詫”和一個“驚詫了”說明了什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