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語文相關教案 > 閱讀輔導 >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精選14篇)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發布時間:2022-12-02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精選14篇)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篇1

  在做《桃花源記》和《入蜀記》這兩個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題的時候,你能找到正確的答案嗎?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和學習,祝愿同學們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原文:

  (一)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二)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②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

  (節選自陸游《入蜀記》)

  【注釋】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賢的處所。②太、華、衡、廬:泰山、華山、衡山、廬幽。③翳:遮蓋,這里指云。

 《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目:

  17.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或王命急宣 (2)屬引凄異 (3)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

  18.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甲][乙]兩文都寫到“山”,兩文段所寫的“山”各有著怎樣的特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你去三峽旅游,你會選擇哪個季節前往?為什么?請用自己的話說說理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答案:

  17.(1)有時;(2)連接;(3)全,都。(每小題1分,共3分)

  18.(1)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2)議論的人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這種奇異的景象。每小題2分,共4分)

  19.甲文段寫群山具有連綿不斷、雄奇險拔、遮天蔽日的特點;乙文段描繪的巫山及神女峰具有局、奇、秀等特點。(2分,各1分)

  20.略(2分,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記》簡析:

  《桃花源記》寫于晉、宋交替之際,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接,民不聊生。作者虛構了一個漁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借以描繪了_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自由安樂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圖景,寄托了他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要求擺脫殘酷剝削和貧困境遇的意愿。這樣的理想國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里固然僅是一個烏托邦,但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的丑惡和黑暗,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批判態度;又像一座燈塔,激勵人們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的藝術創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輝照徹中古時代,并成為后代作家的傳統題材,表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文章以漁人行蹤為序展開記敘,從他逢桃花林并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未果而告終。開頭結尾略寫,因為這些只作為引起和余韻,中間漁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見所霞是主體,就寫得很詳盡。有漁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風貌,他與桃花源中人的對話,桃花源中人對他們款待,他們的來歷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這樣寫,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完整,詳略得宜。《桃花源記》總的構思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這表現在故事是虛構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產物,人間并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細節描繪又是現實主義的,不論是山外夾岸數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還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現實生活中都不難找到,這就給人以親切逼真之感,相信這是人間樂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寧愿信其有,不肯信其無。特別是借助于當時的真實人物──南陽劉子驥的規往,更增添其真實感,使讀者也為之神往。歸根結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現實的沃土之中的。但漁人重尋又迷了路,“后遂無問津者”,又帶有神密色彩。又實又虛,似真似幻,表明桃源雖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語言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一個完整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僅用了三百二十字,敘述得扣人心弦。“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二十二個極常殼的字眼,便勾畫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難忘懷。至于桃源風貌的描繪,人物活動,對答的記敘,也是著墨不多而內含豐富,令人味之不盡。“美好而淳樸”,這是桃花源和這篇散文給我們的共同印象。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篇2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積累詞匯。

  2.掌握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

  2.理解故事的寓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準備:音頻朗讀 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朗讀課文,初步了解故事情節。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

  名家名篇大家談。(回顧七年級學過哪些文言文,接觸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們再來認識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淵明,并且來學習他的一篇膾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記》。(板書課題,出示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識記生字詞:

  豁(huò)然開朗  儼(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對課文的感知,以朗讀為切入點,又以朗讀為重點。)朗讀的設計如下:

  一讀: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意在聽準字音;

  二讀:學生放開聲音,自由朗讀,意在讀通課文,培養語感;(此處提出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朱熹語)

  三讀:請班上朗讀課文好的同學有感情的讀。并請其他同學思考:這篇文章寫了一個什么故事?用幾句話概括一下。

  2.分小組細讀課文并自己試著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記號,準備質疑。)

  3.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質疑,全班答疑,教師參與。

  4.集體逐段朗讀,“開火車”翻譯,貫通文意。

  5.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分組討論,明確:

  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和經歷。第三部分(第4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四、布置作業 :

  1.初步背誦課文。

  2.抄寫并識記字詞、對譯課文2、3兩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了解思想內容   理解故事寓意

  教學步驟 

  一、重點研讀:

  1.揣摩積累語言:

  教師導學:學習文言文要注意兩點:(1)要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翻譯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如“鮮——鮮嫩”、“美——美麗”、“交——交錯”等等;(2)注意古今詞義的區別及一詞多義的現象。

  古今異義:

  古:交錯相通                                古:與世隔絕的地方

  交通                                        絕境

  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今:走投無路的境地

  古:妻子兒女                                古:鮮艷美麗

  妻子                                        鮮美

  今:味道好

  今:男子的配偶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古:像這樣

  無論                                        如此

  今:表條件關系的連詞                        今:這樣

  古:不值得

  不足

  今:不夠

  一詞多義: 

  舍棄    “便舍船”                     

  舍                                                                         房子    “屋舍儼然”

  尋找    “尋向所志”

  尋

  不久    “尋病終”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志

  標記     “尋向所志”

  以前     “尋向所志”

  向

  對著     “眈眈相向” 

  2.思考下列問題:

  a文中描寫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b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明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于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c思考一下,下列的句子說明了什么?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明確:桃花源是朦朧飄忽的世界,種種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寫了桃花源的隱蔽,實質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得一種美好境界,一種對現實生活不滿的精神寄托。) 

  二、理解研讀:(引導學生提問題來研究,或教師提出思考題,分小組討論。)

  a.“乃不只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乃”字有怎樣的表達效果?推想一下,漁人對桃源人說了些什么?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明確:“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現出桃源人對外面改朝換代的時世感到吃驚。漁人向桃源人介紹了自秦朝以來的歷史。桃源人因世間社會動亂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嘆惋。)

  b.文章最后寫“尋向所志”“不復得路”,目的是什么?

  (明確: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c.我們應當怎樣評價文章所表現的社會理想?

  (明確:作者虛構了這樣一個故事,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也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幻想。)

  d.歸納源自本文的成語

  世外桃源  豁然開朗  怡然自樂  與世隔絕  無人問津

  三、教師小結:

  陶淵明因生活在戰亂頻繁的環境里,因而構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這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客觀上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的。

  四、布置作業 :

  1. 1.摘抄成語。

  2. 2.背誦并默寫全文在家庭作業 本上。

  3. 3.預習《短文兩篇》。

  板書設計 : 

  教學后記: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篇3

  江蘇省東臺市四灶中學 郟生祥 

  《桃花源記》歷來是升學考試的傳統課文,考查重點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考查角度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⑴豁然( )⑵儼然( )⑶垂髫( )⑷阡陌( ) 

  二、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 

  ⑴緣溪行 ⑵漁人甚異之 ⑶欲窮其林 ⑷才通人 ⑸儼然 ⑹桑竹之屬 ⑺交通 ⑻悉如外人 ⑼便要還家 ⑽咸來問訊 ⑾妻子 ⑿絕境 ⒀無論 ⒁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⒂辭去 ⒃此中人語云 

  三、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⑴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⑵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⑶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⑷不足為外人道也。 

  四、填空。 

  ⑴描寫桃花林自然景色的句子。⑵描寫桃花源自然環境的句子。 

  ⑶描寫桃花源中人安居樂業的句子。 

  五、掌握內容。 

  ⑴作者、朝代及課文出處。 

  ⑵出自本文的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等) 

  ⑶從文中理出“漁人”的行蹤。(發現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 

  ⑷“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桃源人為什么嘆惋?(桃源人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⑸理解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不存在的“世外桃源”。(作者虛構一個與黑暗的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世界,寄托著作者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愿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練習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體裁是__________,從內容上看這是一首_________。作者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___________”。 

  2、解釋加點的字: 

  輔三秦___________ 五津 ___________ 

  比鄰_____________ 無為____________ 

  3、遠隔兩地的朋友經常用詩中的哪兩句來互相勉勵和鼓舞?簡述你對其中蘊含哲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感悟詩人的情懷,說說這首詩為什么在古代送別詩中是別具一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五言律詩 送別詩 初唐四杰 

  2、輔佐、護衛 渡口 近鄰 無須、不要 

  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縮短距離。 

  4、因為這首詩擺脫了其他送別詩中那種傷感、低沉的情調,表現了開朗、樂觀、豪放的情懷。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篇4

  第一部分:

  1.解釋下列加點的實詞。

  ⑴緣溪行(緣:  )

  ⑵漁人甚異之(異:  )

  ⑶欲窮其林(窮:  )

  ⑷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  )

  ⑸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  )

  ⑹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語:  )

  2.理解翻譯下面幾個句子。

  ⑴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⑵此人一一為具立所聞,皆嘆惋。

  ⑶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⑷后遂無問津者。

  3.結合語境,說說下列多義詞的含義。

  ⑴舍:便舍船,從口入(  )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

  ⑵尋:尋向所志,遂迷(  )

  未果,尋病終(  )

  ⑶為:武陵人捕魚為業(  )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

  不足為外人道也(  )

  4.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么不愿離開?

  5.標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⑴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6.通過課文中描寫,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7.“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不存在,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呢?

  讀選文,回答問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泰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遵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令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8.選出加線字的意義有錯的一項(  )

  a.便要還家(要:邀請)

  b、雞犬相聞(聞:聽見)

  c.土地平曠(曠:空闊,寬闊)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屬:屬于)

  9.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  )

  a.阡陌交通   b.無論魏普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落英繽紛

  10.選出下列各組句中加點字的意義相同的—項(  )

  a、悉如外人    咸來問訊

  b、屋舍儼然    便舍船,從口入

  c、武陵人捕魚為業     一一為具言所聞

  d、問今是何世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1.桃花源中人“與外人間隔”的原因是“                  ”。

  1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部分: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竟躍。實是欲界之仙都①。自康樂②以來,未復有能與③其奇者。

  (選自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注釋:①欲界:佛教所謂的三界之一,這里實指人間。②康樂:謝靈運,襲康樂公,世稱謝康樂。③與:參與,即置身其中。奇:山水的奇妙。

  13、下面對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古今共談(一起談論)  b.夕陽欲頹(正要落山)

  c.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d.曉霧將歇(將要散盡)

  14、本文雖未提到所描繪的究竟是何處之景,但我們仍可從文中景色的清麗明凈看出作者所描繪的是     (江南  塞北  邊陲)的山水之美。作者在寫景時,先寫    (動  靜),后寫   (動  靜),以   (動  靜)襯   (動  靜);從時間上看,既有     之景,又有     之景,層次極為分明。

  15、“曉霧將歇,猿鳥亂鳴”中的“亂鳴”所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亂鳴”在整個場景描寫中有何作用?

  16、作者對所見之景的直接評價為“    ”,換為四字短語應是    。

  17、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有四個字與本文中“沉鱗竟躍”所用修辭方法相同,所描繪的景觀相似,那就是“錦鱗游泳”,這里的“鱗”意思是   。

  第三部分:

  18.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2005年資陽試題)

  a.身處順境,不能因為有一點點成績而沾沾自喜,讓贊美聲沖昏頭腦,更不能以自己優越條件而玩世不恭。

  b.能不能戰勝自己思想上的弱點,是一個人在事業上能否成功的關鍵。

  c.經過這次有趣的實驗,我喜歡上生物課了。

  d.流星體是天外來客,在接近地球時,被地球的強大引力吸住,以每秒幾十公里的速度闖入大氣層。

  19.為下面這段新聞擬一個能概括其核心內容的標題,字數在20字以內(含標點符號)。(2005年株州課改區試題)

  北京時間2004年8月28日凌晨2點40分,雅典奧林匹克運動場,一個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時刻,劉翔在奧運會男子110米跨欄決賽中以12秒91的成績獲得了奧運金牌,實現了中國在奧運會男子田徑項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20.閱讀下面兩則材料,根據要求答題。(2005年舟山試題)

  材料一:1405年,明成祖派鄭和率領由208艘海船組成的船隊,帶著紡織品、瓷器、茶葉等貨物訪問東南亞,載回大量供皇室享用的珍珠、瑪瑙、象牙等奢侈品。此后28年間,鄭和七次遠航,先后到達東南亞、南亞、西亞和北非。但是這七次遠航并沒有給明王朝帶來多少經濟利益。

  材料二:為弘揚海洋文化,促進舟山旅游業的發展,普陀區朱家尖管委會投資200萬元仿制鄭和下西洋時的“綠眉毛”號帆船。在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綠眉毛”號帆船計劃沿著當年鄭和下西洋的線路訪問亞非各國。

  從發展經濟的角度,談談你對“綠眉毛”號沿著當年鄭和下西洋的線路訪問亞、非各國的思考。(60字以內)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篇5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中應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可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內涵。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課文,教給“鑰匙”

  成語“世外桃源”也許眾所周知,因為它描寫的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國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于是就終于“喧賓奪主”了。  

  《桃花源記》描寫的桃花源是作者對黑暗現實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舉起的一面美的鏡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些對寧靜的田園生活的描寫,實則是對丑惡黑暗現實社會的憎恨,“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這些又是對虛偽,狡詐、勾心斗角的殘酷現實的無情批判。

  《桃花源記》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從發現桃源到訪問桃源,再到離開桃源。第一部分,寫武陵漁人捕魚時偶然進入桃花源“緣溪行,望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驚人的妙筆,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在此設下了懸念: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和隨后所見的桃源風光及農民古樸淳真、熱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產生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以大膽的幻想、飽滿的浪漫主義情緒歌頌了理想樂土,這是“記”中主體的核心。然而漁人辭去時又留下懸念:“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寫漁人離開桃花源后,數人聞訊再訪而“不復得路”的種種情景。這樣一波三折,將讀者帶進了那個奇妙無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讀《桃花源記》你會發現其構思懸念疊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 其情節曲折回環,一線貫之,層次分明;其語言用詞精到,生動可感,耐人尋味。敘寫情事,如口說家常,描繪人物,如面對朋友。想《桃花源記》,它會使你“喜→疑→驚→迷”;評《桃花源記》,你會被“記”中所表現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文明所嘆服。這也正是作品千百年來征服人們心靈的藝術魅力。

  二、閱讀“提示”,了解常識

  ①陶淵明,名潛,字子亮,東晉著名詩人,詩歌多以表現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動蕩,戰亂頻繁,生靈涂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因不滿現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可獨立成篇。

  三、教師引領,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儼然 豁然 阡陌 垂髫 恰然 邑人 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1) 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奏。

  ②讀完后理出難解的字詞句。

  四、檢查自讀,落實字詞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時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節。

  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發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臺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要求學生領會掌握以下加點字同的含義:

  ① 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 為具言所聞    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2) 乃不知有漢:竟 :乃大驚:竟     

  3)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都      兩兩狼之并驅如故:一起

  4)一為具言所聞:詳細地      具答之:詳細地

  5)甚異之:對……感到驚異    欲窮其林.窮盡,走到盡頭

  咸來問訊:都      黃發垂髫:用特征來指代老人和小孩

  復延至其家:請     處處志之:同“誌”,作標記

  諧太守:到…去,    尋病終:死

  6)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現在指神情莊重或假裝正經的樣子。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現在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妻子兒女。現在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魏晉:更不用說。現在用作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說如此:像這樣。現在指“這樣”。

  芳草鮮美:鮮嫩美麗。現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練習五,了解文言文主語、賓語的省略情形。

  五、加強誦讀,教給方法。(鍛煉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讀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云’中“語”舊讀玉,現不作要求。

  ②句讀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①問今是問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著重號的調應重讀,語調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

  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1.學生齊讀課文。

  2.學生自己朗讀。教師點評,表揚優點,指出不足。

  3.自由朗讀,鼓勵學生力爭有所提高進步。

  4.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鞏固遷移。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語的意思。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恰然自樂   世外桃源     無人問津

  2、“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據這段文字,充分發揮想象,以“奇遇”為題,作一番場景描寫(300-400字)

  3.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2.學生口頭解釋所查成語的意思。

  二、結合課文討論分析下列問題

  1.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發現桃花源(第1段);進訪桃花源(第2、3段):尋找桃花源(第4、5段)。

  2.齊讀第1段,思考: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會是什么樣子呢?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3.請一位同學們朗讀第2段,思考: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見到了怎樣的景致?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一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的隱蔽,與世隔絕,難于發現。

  漁人見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見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樂”,說明桃花源環境幽清,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齊,音律和諧,生動地勾畫出一幅祥和安寧的田園圖畫。

  4.請一位同學朗讀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②“皆嘆惋”說明了什么?

  漁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后,為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5.默讀課文最后兩段,思考:

  ①漁人離開桃花源后“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訪桃花源,可人們再去尋找時,卻“迷”、“未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三、品讀全文,討論總結以下內容

  1.課文在情節的安排處理上有什么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的曲折、跌宕的表現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里邊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③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為什么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相生,使課文情節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以上為理解要點。》

  2.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一理想社會?

  應聯系作者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來理解。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導學生去認識“它只是一種空想”之類的方面。)

  四、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 。 (見“練習設計”)

  《桃花源記》練習設計

  一、語言積累和運用

  1、給帶點的字注音

  ①往來種作(    )    男女衣著(    )

  ②黃發垂髫(    )    便要還家(    )

  ③率妻子邑人(    )    遂與外人間隔(    )

  ④此中人語云(    )    詣太守,說如此(    )

  2、辨析下列詞義的古今差異。

  ①.交通(古義        今義          )

  ②.妻子(古義        今義          )

  ③.絕境(古義        今義          )

  ④.如此(古義        今義          )   

  ⑤.無論(古義        今義          )   

  ⑥.鮮美(古義        今義          )   

  3、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緣溪行(      )      ②漁人甚異之(      )   

  ③欲窮其林(      )    ④便要還家(       )

  ⑤便扶向路(       )   ⑥欣然規往(       )

  4、比較下列各組加點詞的詞性和意義。

  A、便舍船,從口入(    )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

  B、處處志之(    )        尋向所志(    )

  C、見漁人,乃大驚(    )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

  D、尋向所志(    )        尋病終(    )

  E、武陵人捕魚為業(    )  不足為外人道也(    )

  5、“然”常常作為構詞的輔助成分,意思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地”、“……

  樣子”等,有時也可不譯。分別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A.豁然開朗(    )            B.屋舍儼然(    )

  C.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  D.欣然前往(    )

  二、閱讀課文回答

  6、將下列句子的正確釋文的序號寫在括號里

  ①.復前行,欲窮其林。(    )

  A.又往前走,要找到那邊樹林。

  B.再往前走,想走到樹林的邊緣地帶。

  C.又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D.又往前走,想找到那樹林的最遠的地方。

  ②.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A、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及鄉鄰來到這沒有出路的境地。

  B.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與兒子來到這沒有出路的境地。

  C.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與兒女來到這荒無人煙的境地。

  D.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與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7、填空

  ①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發出“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疑問,在《桃花源記》中與此類似的句子是                                。

  ②表現桃花源中人們安居樂業的句子是                                

  。

  8、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后面練習。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①.上面語段出自         (朝代)         (作者)寫的《         》,由本文流傳下來的一個成語是               。

  ②.寫出描寫桃花林的句子。

  答:                                                         

  ③.請寫出描寫桃花源內景物的句子。

  答:                                                       

  ④、“黃發垂髫”用的修辭手法是                         “黃發”指               

  “垂髫”指                 。

  ⑤、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①緣溪行(        )           ②阡陌交通(       )

  ③芳草鮮美(         )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9、《桃花源記》中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為什么“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10、作者生活在東晉末年,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

  11、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題。

  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

  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②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③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①.如果請你根據上述語段為“桃花源”旅游開發公司寫一篇廣告詞,并配一段風光錄像,你怎么設計呢?

  。

  ②.體會加點詞的意思,選出相同的一組(    )

  A.初極狹,才通人             B  欲窮其林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欲與天公試比高

  C、便舍船,從口人             D  漁人甚異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或異二者之為

  ③.翻譯下列句子。

  A、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答:                                                    

  B、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答:                                               

  ④.有些成語出自選文所在的課文,請寫出其中的兩個:

  ⑤.下面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豁然開朗”這一詞語,寫出了漁人進入桃花源后的感受。

  B、選文第②段主要寫了桃花源的美好環境和桃花源人的幸福生活。

  C、桃花源人見了漁人“大驚”,說明桃花源人一向以耕作為業,從未見過捕魚的人。

  D.“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

  參考答案一、語言積累和運用1、① zhõng  zhuó  ②  tiáo  yāo     ③  shuài  jiàn    ④  yǔ   yì 2、①、古今:交錯相通    今義:交通運輸   ②、古今:妻子、兒女    今義:妻子   ③、古今: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毫無出路的境地   ④、古今;像這樣    今義:這樣   ⑤.古今:不用說    今義: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詞語   ⑥  古今:鮮艷美麗    今義:味道好3、① 沿著  ② 覺得奇異  ③ 盡  ④ 同“邀”、邀請 ⑤ 原來  ⑥ 計劃4、A、舍:動詞、舍棄/ 名詞、房屋 B、志:動詞、做標志/名詞、標志。   C、乃:副詞、就/副詞、竟然   D、尋:動詞、尋找/副詞、不久   E、為:動詞、作為/介詞、對  5、A.開闊、敞亮的樣子      B、整齊的樣子    C.悠閑、安詳的樣子      D.高興、愉快地……二、閱讀回答:6、①   C 、   ②   D、7、填空 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②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8、①  東晉  陶淵明  桃花源記  世外桃源  ② 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④   借、老人、小孩 ⑤緣(沿著)  交通(交錯相通)  鮮美(鮮艷美麗)  屬(類) 

  9、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

  10、本題意在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表達能力。答案不求統一,但要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現實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批判。但它又帶有原始農耕的痕跡,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只能是一種空想。學生更不可盲目的離家出走,去尋找這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篇6

  (2003-05-24 11:40:56)

  教學目標 :

  1.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2.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3.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

  教學重點;

  以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

  教學時數:

  用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

  1.由成語“世外桃源”導入  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2.介紹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老師范讀課文

  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要求:一  句讀分明;二  節奏合理;三  語速適中,四  語句流暢;五  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5.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

  (如果程度好的班級,可以對照課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6.第一段翻譯與評點: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漁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重點詞語:行:指船行。忽:說明是偶然的。之:指見到的景象。異之:為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頭。

  譯文: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夾著溪水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評點: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林經過。這是故事的開端。

  7.讀第2段課文,翻譯并評點:

  原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重點詞語:舍船,丟下船。才:只,僅僅。悉:都。屬:即類,之屬:即這一類事物。

  譯文: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有座山,山有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便丟下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只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很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竹一類的樹林。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狗的叫聲不斷傳來。里邊的人來來往往耕種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邊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地自由自在地娛樂。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源人的生活環境,見到一片安寧和樂的世外天地。

  朗讀第3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重點詞語:乃:竟然。妻子:妻子和兒女。焉:相當“于之”、即“從這里”。語:告訴。足:值得。“問所從來”:即“問從何來”。“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乃”,即“竟然”,“無論”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跟現代漢語用的“無論”不同。“余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邀請。

  譯文:桃花源里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了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他們便邀請漁人到家中,擺酒殺雞招待他。村中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桃花源的人說自己的先輩們為了躲避秦朝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鄉親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起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漢朝,更不要說魏晉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對他們說了,大家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住了幾天,漁人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叮囑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評點:這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2、3段為第二部分,是故事的發展。

  朗讀第4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重點詞語:志:同,做標記。“便扶向路”:向:從前,“向路”:去桃花源時走的路。詣:到……去,這里指謁見。如此:象這樣。

  譯文:(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他回到武陵郡城,去拜見太守,告訴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先前所作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的那條路。

  讀第5段,翻譯并評點

  原文: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重點詞:劉子驥,與陶淵明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真實可靠。

  譯文:南陽的劉子驥,是一位高尚的名士,聽了這件事。很高興地前往,還沒有實現,不久就病終了。以后就再沒有問路探訪的人了。

  評點: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討桃源未果的情形。這是故事的結局和尾聲。為故事的第三部分。

  反復朗讀課文,做到瑯瑯上口。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

  1.請同學復述課文。

  2.分析課文:

  提問:課文以什么為線索?怎樣劃分結構?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現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完成目的一)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現桃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會理想。

  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提問:作者為什么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愿望的。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完成目的一)

  提問:根據課后練習四,談談我們該怎樣認識作者的理想社會?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他生活的東晉末年是一個戰亂不斷、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社會。他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這種現實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著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生活寧靜和樂,風氣淳樸、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他這種理想的寫照。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但這樣的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種空想。桃源究在何處,無處找尋。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背誦課文。

  5.作業 :

  (1)完成課后作業 一、二、三、五。

  (2)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古今詞義的差別: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芳草鮮美。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篇7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掌握課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加強誦讀訓練。

  教學難點:

  認識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中應注重通過誦讀來加深學生對文言字詞、句子的理解。可先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體會領悟其語言特色和思想內涵。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課文,激發興趣。

  二、指導閱讀“閱讀提示”,簡介作者作品。

  ①陶淵明,名潛,字子亮,東晉詩人,詩歌多以表現田園山水、歸居之樂見長。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會動蕩,戰亂頻繁,生靈涂炭。陶淵明曾做過幾任小官,因不滿現實黑暗,辭官歸隱,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可獨立成篇。

  三、教師范讀課文,然后學生自讀課文。

  1.要求學生認真聽清老師的斷句、節奏,標記生詞。

  落實下列字詞的讀音:儼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還家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要求:1)基本讀準斷句,注音語氣節奏。

  ②讀完后理出難解的字詞句。

  四、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1.請三位同學讀完全文。

  教師要糾正讀音錯誤,不明顯的句讀錯誤暫呵不予糾正,留待下面的教學環節。

  2.疏通課文中重要、疑難的字詞句。

  可讓學生發言提出.也可讓學生自由上講臺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此基礎上歸類整理。要求學生領會掌握以下加點字同的含義:

  ①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為具言所聞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2)乃不知有漢:竟:乃大驚:竟

  3)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都兩兩狼之并驅如故:一起

  4)一為具言所聞:詳細地具答之:詳細地

  5)甚異之:對……感到驚異欲窮其林.窮盡,走到盡頭

  咸來問訊:都黃發垂髦:用特征來指代老人和小孩

  復延至其家:請處處志之:同“誌”,作標記

  諧太守:到…去,尋病終:死

  6)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現在指神情莊重或假裝正經的樣子。

  阡陌交通:交錯相通。現在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率妻子邑人…:妻子兒女。現在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魏晉:更不用說。現在用作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說如此:像這樣。現在指“這樣”。

  芳草鮮美:鮮嫩美麗。現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練習五,了解文言文主語、賓語的省略情形。

  五、誦讀訓練。(鍛煉朗讀能力,加深課文理解。)

  教師應進行朗讀指導,可從以下幾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讀準。如“便要還家”中“要”讀“邀”,不讀“耀’;‘“驥”讀記”,不讀義”;“此中人語云’中“語”舊讀玉,現不作要求。

  ②句讀要分明,課文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應讀出對襯感來。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如:“①問今是問世,②乃不知有漢.

  (3)無論魏晉、,,加著重號的調應重讀,語調稍慢;第①句讀得略平緩.②③句讀得有起

  伏;第①句與②③句間停頓略久,②③句連接要緊湊。這樣能較好地讀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讀,鼓勵學生力爭有所提高進步。4.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業。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語的意思。

  落英繽紛豁然開朗恰然自樂世外桃源無人問津

  2.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誦情況。2.學生口頭解釋所查成語的意思。

  二、結合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課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發現桃花源(第1段);進訪桃花源(第2、3段):尋找桃花源(第4、5段)。

  2.齊讀第1段,思考: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走了很遠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說明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漁人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會是什么樣子呢?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3.請一位同學們朗讀第2段,思考:漁人是怎樣進入桃花源的?見到了怎樣的景致?

  進入桃花源不容易:“林盡”-“一山”-“小口”-入”-‘”極狹”-“復行”,這表明桃花源的隱蔽,與世隔絕,難于發現。

  漁人見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見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樂”,說明桃花源環境幽清,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齊,音律和諧,生動地勾畫出一幅祥和安寧的田園圖畫。

  4.請一位同學朗讀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②“皆嘆惋”說明了什么?

  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后,為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5.默讀課文最后兩段,思考:

  ①漁人離開桃花源后“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訪桃花源,可人們再去尋找時,卻“迷”、“未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三、齊讀全文,討論總結以下內容。

  1.課文在情節的安排處理上有什么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的曲折、跌宕的表現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里邊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③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為什么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相生,使課文情節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以上為理解要點。》

  2.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理想社會?

  應聯系作者所生活的社會時代背景來理解。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導學生去認識“它只是一種空想”之類的方面。)

  四、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

  寫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設想你是漁人,寫你進入桃花源后的見聞,不與課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篇8

  一)教材簡析及教學設想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成為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陶淵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寫出這樣一個美好社會,同他本人的經歷也有密切關系。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為,他曾經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起來。陶淵明在農村過了幾十年的隱居生活,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和農民交朋友,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淳樸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場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人相處,心情要愉快得多。這些都說明了陶淵明對當時政治黑暗的社會極為不滿,對廣大農民有深厚的感情。 

  按作者的構想,桃花源跟桃花林僅一洞之隔,洞口附近乃溪水源頭,桃花林恰好至此而盡。弄清這個背景再看故事,就會覺得頭緒很清楚。這個故事頗有傳奇色彩。首先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過甚奇,漁人因一片桃花林而“忘路之遠近”;洞極狹且深不可測仍然只身進入。其次桃花源中人更奇,若為仙,卻有尋常人飲食起居;若為隱,一洞隔離人世幾百年。最后桃花源消失尤奇,漁人出洞后盡管“處處志之”,但是“尋向所志”時最終是迷了路。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頻繁的環境里,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讀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不妨運用視聽及多媒體技術,采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學懂課文。 

  設計課件時,在充分收集有關素材和明確教學對象、任務條件下,主要采用了authorware6.6這個軟件,融音樂、書法、圖片、詩文于一體,全方位的觸動學生的感官,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掌握文言實詞和虛詞,并翻譯全文。 

  3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重點:1朗讀、背誦課文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我國湖南省有一處風景獨特,倍受世人青睞的旅游勝地,她因東晉時期一位詩人的名作而聞名天下。大家知道是哪嗎?那位詩人是誰?去過沒有?請去過的同學簡要介紹有關情況,好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記》,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檢查預習: 

  1展示同學收集到的有關資料。 

  2請同桌檢查對方注音、解詞等預習情況。 

  三、誦讀和復述: 

  1欣賞書法作品,配樂朗讀。(教師可以結合書法作品播放錄音或自己示范朗讀。該部分內容每個頁面限時60秒,若沒有按鍵或點擊鼠標,60秒后將自動跳入下一頁。) 

  2請一位同學朗讀,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后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3全班同學結合注解默讀課文,準確把握敘事線索和故事情節。五分鐘后請同學復述大意,復述時可適當增加自己的想象。復述不完整可由其他同學補充。 

  4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然后反復自由朗讀。 

  四、疏通詞句: 

  1、 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難解的、注解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2、 教師出示同學們未提到的字詞。如: 

  緣溪行  漁人甚異之  欲窮其林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才通人  豁然開朗  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黃發垂髫 

  問所從來  便要還家  咸來問訊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  乃不知有漢  無論魏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此中人語云  不足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遂迷  尋病終 

  教師可適當給同學講解詞語古今異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等,但不宜細講。有些詞語應盡可能聯系以前所學知識及相關知識,展開聯想、加深理解。 

  3、 請同學找出難譯的語句,尋問優秀同學作答。(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同學積極性和激發敢于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4、 請同學逐句翻譯,教師適當點撥。 

  第二課時 

  五、理清思路: 

  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詳細內容見課件。) 

  2、劃分課文段落層次,并歸納其大意。 

  第一段:開端,寫漁人發現桃花林。 

  第二、三段: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的見聞和經歷。 

  第四段:結局,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未果。 

  第五段:尾聲,寫桃花源無人問津。 

  六、深入研讀: 

  1、 揣摩語言(該部分內容每個問題限時30秒,若30秒內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課件將自動彈出相應參考答案。) 

  1“忽逢桃花林”“忽”表現漁人怎樣的心情? 

  2“漁人甚異之”“之”在此指代什么? 

  3“欲窮其林”“窮”與前文哪個詞照應?表現作者怎樣的心理?  

  4前文與“豁然開朗”相對應的詞語是什么? 

  5為什么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 

  2、 問題討論(同桌互相討論,該部分內容每個問題限時90秒,若90秒內未作出自己的答案,課件將自動彈出相應參考答案。) 

  ○1你認為桃花源人為什么“皆嘆惋”?嘆些什么? 

  ○2作者在文章后面部分安排“處處志之”,為什么“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 

  ○3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 

  3、 主題探究(四人小組討論,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1本文描寫的桃花源是怎樣的社會狀況? 

  ○2這種社會狀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何不同? 

  明確:桃花源的社會狀況: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生活得安寧幸福等。 

  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小結: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會理想。 

  七、拓展思考: 

  1、 品讀《桃花源詩》 

  ○1朗讀《桃花源詩》,感悟其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結合《桃花源詩》譯文,思考分析在內容、寫作方法、思想感情上與《桃花源記》的內在聯系。 

  2、 比較分析 

  在創作方法和思想內容上,本文與《天上的街市》有何異同? 

  明確:本文與《天上的街市》在創作方法上,都運用了想象和幻想,情節離奇,極具浪漫色彩。在思想內容上它們不僅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也是作者思想傾向的體現。 

  《天上的街市》表現得積極、豪邁、樂觀,鼓舞人們奮起與黑暗現實抗爭,而《桃花源記》則表現出對現實的無奈,有消極因素。 

  3、 獨抒已見(根據立場、觀點相同或相近的特點,將全班同學分成兩至三派進行討論,然后以自由辯論會形式發表各自見解。) 

  ○1漁人為何“停數日”就“辭去”?為什么不留下來? 

  ○2這種理想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能否成為現實? 

  ○3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種社會理想? 

  八、教師總結: 

  我們學習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僅學到了一些相關的語文知識,也進一步了解了封建社會的一些社會狀況,了解了陶淵明其人。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當關注社會,關注歷史,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九、全班齊誦課文,布置作業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篇9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板書課題、作者)。課下有同學問,老師啊,桃花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

  生雜說:是虛構的。

  師:作者虛構的桃花源有怎樣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癡迷地探尋?他為什么虛構這個桃花源?從大家給我的問題紙條上看出,這些都是同學們想迫切了解的。這節課我們師生也來一次探尋,深入了解桃花源究竟是怎樣的所在?請同學們靜靜地思考,你認為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細細讀書,在文中找依據。

  師:看你微笑地望著老師,你來回答吧。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與外界隔絕的閉塞的地方,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另外,漁人出來之前,桃源人還叮囑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師:是啊,他們從秦到東晉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與外界溝通,你看書很細致哦。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美好快樂安寧的地方。

  師:喔,你一下說出了這么多。請分別說一說理由。

  生:因為這里的土地平曠,有良田美池桑樹竹子,環境優美,這里的房屋整齊,沒有出現倒塌,說明不是破敗景象,而是安寧的。快樂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樂,還有壯年人在田地里勞動,也是快樂的。

  師:你說得有條有理的,尤其是從房屋整齊想到社會的安寧,是很難得的。

  生:我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也看出社會的安定。

  師:請說說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錯相通,說明他們安心到田間勞動,有雞叫有狗叫,說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沒有亂軍來搶。(全堂大笑)

  師:是不是看抗戰片里日本鬼子抓雞宰羊殺狗的?

  生:我想,古時候發生戰爭也避免不了。

  師:你的聯想很豐富,說得對。連家禽都能舒展地鳴叫,唱著最動聽的歌,這個社會一定是安定的。

  師:再請同學們推測一下,這里的壯年人從事什么勞動?

  生:種田。

  生:養魚,因為有池塘。

  生:種桑樹,養蠶。

  生:織布。

  生:做衣服。

  生:釀酒。

  師:看來這里的行業很多的,百姓能安居樂業,確實是個好社會。

  生:我補充,其中往來種作,從中看不出忙碌,我看出的是悠閑。

  師:你的語感很好哇,這里的勞動是輕松的,而不是被迫的,把勞動當作享受,體現出一種精神的愉悅,你很了不起!

  生:我認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熱情好客。

  師:哦,你有了新的發現,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漁人來到后,他們立刻請他回家,并且還用酒飯招待他,后面還有人各復延至其家。他們都很熱情。

  師:對,一個陌生人的到來,他們都這樣傾其所有,拿出最高質量的盛宴款待他,何況是他們自己人呢?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認為這里還是個富裕的地方。

  師: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為他們有酒有肉,客人來了設酒殺雞作食,開宴會。

  師:精細的地方被你發現了!細讀推想才會有收獲。

  師:大家再推測一下,他們有了收入是否繳稅?

  生:不繳。

  師: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為當時他們出來的時候率妻子邑人來的,都是一家人,誰跟誰啊,沒必要繳。

  師:(微笑)小腦袋挺機靈。也就是說,這里沒有人從他們的收成里克扣。

  生齊:對,沒人剝削他們。

  師:你們從歷史課上學的“剝削”這個詞吧。其實啊與《桃花源記》一并流傳的還有《桃花源詩》,在這方面詩要寫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請學生齊讀)桃花源里沒有稅收,沒有剝削,也沒有官府的壓迫,這個社會是和諧自由的。

  師:那么你認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與我們現代文明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會的安定,沒有戰爭。

  生:要有美好的環境。

  生:人與人關系融洽和睦,人人能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生:沒有剝削和壓迫,社會和諧。

  師:陶淵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們現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關系和諧,這里和平安寧,人情淳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是陶淵明夢想中的理想社會。這個理想在當時能實現嗎?

  生:不能。

  師:文中有沒有暗示?

  生:有,結尾處漁人記號找不到了,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暗示了這個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

  師:除了結尾處的復尋而迷,還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開頭的桃花林,是純一色,很少見。

  師:對,桃林中無雜樹,年號、地點含混,漁人也沒有名字。

  生:還有他們穿的衣服,也暗示了這不是真實的故事。桃源人與外界隔絕600年了,還和東晉人穿的一樣,既然不通音信,怎么會一樣?這也說明是個神奇的地方。

  師:你的回答更令老師驚訝,你的解釋說得通,而且很符合這個故事的神秘性,謝謝你!同學們,如果細心閱讀全文,就會感到作者處處在暗示這個桃源是虛構的,在當時的社會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麗,只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國而已。那么,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社會?

  生:當時的東晉是歷史上比較動亂的時期,他為了表達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為了讓勞動人民看到,雖然當時社會黑暗戰亂,以后還會出現好社會的,不讓百姓失望。

  師:兩位同學談得都有道理。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請看下面一段資料(出示字幕):請學生齊讀。

  男不被養,女無匹對,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晉書  劉毅傳)

  賦役嚴苦,貧者不復堪命,多逃亡入蠻——(宋書  荊州蠻)

  師:“蠻”就是南方。據說當時的南方沒有賦稅。我們剛剛學過《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會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歸”

  師:可是,當時的現實是男子沒有職業,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戰亂和繁重的賦稅,土地荒蕪,民不聊生。這是陶淵明構想理想社會的現實基礎,另一個現實就是黑暗的門閥士族制度。(出示資料,并讀出)

  士族制度就是以人出身高低作為評介的唯一標準,出身名門叫士族,出身寒門叫庶族,士族地位顯貴,庶族得不到重視。

  生:老師,那時沒有科舉制度嗎?(學生一臉憤慨)

  師:還沒有。科舉制度始創于隋朝,成熟于宋朝,東晉時期還沒有形成。在那個制度下,出身成了評判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只要出身名門,就算是個是庸才,也會得高官厚祿,,如果出生在寒門,即使才高八斗,也不會得到重用和發展。陶淵明生活在這樣一個政治黑暗的時期,“大濟于蒼生”的壯志難酬,他的心中是悲憤的。就文學創作而言,作者表達對現實不滿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揭露現實,如《禮記》中的《苛政猛于虎》,出示:

  孔子適齊,過泰山,有婦人哭于墓,使子路問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婦曰:無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這段文字就是直接揭露當時的嚴酷的苛政,另一種是憧憬和幻想,用反常手法來表現,比如《天上的街市》。郭老通過天上街市美好幸福生活的描寫,來表達對當時封建制度的強烈不滿。陶淵明采用的是——

  生:虛構,幻想。

  師:陶淵明深切體驗到社會的黑暗和人生的憂苦,多年的農村生活使他對勞動人民產生濃厚的感情,他用一個讀書人的良知為災難深重的勞動人民呼喚著人間樂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勞動人民渴望和平安寧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古代的勞動人民是多么盼望有這樣一方凈土并長期住下去啊。同學們,我們再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你是否愿意長期生活在這個桃花源里?

  沒想到學生立刻喊:不——愿——意。

  師:都不喜歡嗎?喜歡的舉手。

  師:有兩位。不喜歡的呢?(其余都舉手)你們先討論討論。(生討論)

  師:先請兩位喜歡的同學來談。

  生:那里的環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寫作業。

  師:你的桃源是沒有學習沒有作業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愛學習,可能是作業太難對嗎?

  生:是。

  師:你可以找老師同學解決,可千萬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學習的,現在是學習化社會。(笑)

  生:我不喜歡。現在我們多先進,有電視,有汽車,他們連個馬路都沒有,都是田間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師:你不喜歡那里,是因為落后對嗎?

  生:是。

  生:我也不喜歡,桃花源里不與外界聯系,學不到外面先進的技術,他們發展太慢,科技不會太發達。

  師:你的眼光很高遠喔!只有開放社會才能得到長足發展。不過當時能對外開放么?

  生:不能,當時他們進入桃源時在秦朝末年,社會動蕩,外面的社會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們不能開放。

  生:能開放,后來又經過西漢,很強盛呢,他們隔幾年就應該出來看看。(大笑)

  師:他們遠不如我們的同學有遠見卓識哦!他們一直不出來,進去時是秦朝,外面是動亂的,漁人偶然進入時是東晉,外面還是動亂的,也不知道外面有過多少滄海桑田的變遷,也沒有經歷過強盛的時期。看來,閉塞是有許多弊端。

  生:我不喜歡,就那么一小塊地方,每天看見的都是那幾個人,太無聊了。

  師:你覺得不斷地更新,才有樂趣是吧。

  生:我不喜歡長期住在那里,可以想象他們的人口質量也不會好高。

  師:怎么說呢?

  生:人少閉塞,發展慢,即使不實行計劃生育,也不會有太多的人口,因此優秀的人不會太多。我不喜歡死氣沉沉的地方。

  生:我也不喜歡,因為那里沒有競爭,有競爭的地方才有進步,我喜歡競爭。

  生:當時的外界很動亂,現在我們的社會非常和平,就不喜歡到哪里去了。

  師:大家談得非常精彩,小小年紀都成社會學家了!同學們能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老師特高興特激動。至于這個桃花源,無論大家喜歡與否,無論這個桃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都不重要,因為它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理想境界,成為美的象征。

  課后反思:

  亮點:一是從課程觀出發,將文學、哲學、歷史知識恰當揉在一起,帶給學生一個廣闊的背景,在比較寬闊的平臺上展開師生互動,課堂上時時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出現了精彩的生成。

  二是解讀課文有深度有廣度,打破了對桃花源常規性的理解,將古典與現實結合得非常完美。

  暗瘢:結尾處學生的討論有些離開文本,況且,用現在的眼光去衡量過去,無論如何也是昔不如今,從學生的發言來看,還是停留在物質層面,而沒有從作品出發。

  上一篇:桃花源記

  下一篇:《桃花源記》課堂實錄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篇10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

  (四)總結、擴展

  作者用一個似假似真似虛似實的動人故事,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物資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人民的理想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容否?”

  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礦、麻桌(xi,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如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威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別指代什么?

  此公欲來 指代(楊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錦繡珍異等物)

  2.下面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3.補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語。

  (穴中人)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楊氏)與老人同出。

  4.對短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桃花源》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現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老人引導才進入山之大穴。

  B.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訴楊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后自己來耕種養蠶,不能向別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與桃花源中的人一樣,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全文。

  (六)隨堂練習

  一、寫漁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寫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兩句可以用陸游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來評點。

  四、說說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隨堂練習參考答案

  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二、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達作者向往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人自食其力、人們自由快樂的社會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批判。

  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空想。(一分為二地看)

  八、板書設計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篇11

  教學目標 : 

  1.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一、          導語 :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出了這樣的慨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它就是——世外桃源!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 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三、          檢查預習情況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 )       屋舍儼然(y n)     阡陌交通(qi nm )

  黃發垂髫 (ti o)     便要還家(y o)

  劉  子  驥( j    )       詣   太  守(y ) 

  四、          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同學齊讀課文。

  3.利用工具書及課后注釋,筆譯全文

  五、小結 

  (1).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    這里問津指探訪。    后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舍棄        便舍船         尋: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業 :

  1、              熟讀課文

  2、              課后練習

  

  、回顧前堂,朗讀課文

  二、課文分析 

  1、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4~5節)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2、質疑解難:

  ①.  漁人怎么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②.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④.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⑥. 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⑦.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⑧.   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⑨. 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總結結構,思考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業  

  1.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板書設計  

  發現桃花源: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怡然自樂                                (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                   (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無問津者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似有而無

  理想社會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篇12

  一、 導入 

  誰來解釋一下“世外桃源”的含義或舉例說明其含義。 

  〈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樂而環境優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生活的地方。〉 

  注:根據學生的解釋來揭示課文。 

  二、 整體感知 

  a) 教師朗讀課文,注意訂正字音。 

  繽紛( )豁然開朗( )平曠( )儼然( ) 

  阡陌( )垂髫( )怡然自樂( )詣( ) 

  b) 結合注釋初步翻譯課文。(注:重點朗讀課文和理解下列詞語)。 

  緣、遠近、異、復、鮮美、落英繽紛、之、初、極、其、豁然開朗、曠、屬、阡陌、交通、黃發垂髫、怡然自樂、乃、具、要、咸、云、妻子、邑人、絕境、間隔、是、無論、延、去、不足、道、志、及、詣、遣、欣然、規、尋、問津 

  三、 局部品味: 

  1、 導學生翻譯第一自然段。 

  (注: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2、 論本段文字的相關內容。 

  (1)、本段文字主要寫了什么? 

  <提示:描寫桃花源的外景。并要求學生找出桃花源外景的句子> 

  (2)、按下列板書,引導學生背誦。 

  晉…武…緣…忘…忽…夾…中…芳…落…漁…復…欲…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回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提示: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靈。b、心情舒暢、愉快、愜意。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個世界之中。有一種雖處山外,卻身在世外之感。 推斷:a、有人。b、那么,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由此而引出第二段的學習。) 

  3、 引導學生翻譯第二自然段。 

  4、 理清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中的地點轉移,并按下列板書引導學生背誦本段文字: 

  景:土地… 

  林盡水源…山…口… 

  人:其中… 

  5、 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 

  6、討論:如此之美的環境,在現實生活中能否找到嗎? 

  (通過討論,板書如下) 

  (對 比) 

  桃花源↓現實 

  ┃ | ┃ 

  只有父子之分 | 有君臣之別,貴*之分 

  只有和平勞動無兵火征戰 | 為私利而荼毒生靈、魚肉百姓 

  自勞自食、和睦相處 | 你爭我奪、爾虞我詐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7、 桃花源中的人為什么要到這里居住呢? 

  (討論后,引入對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a) 引導學生翻譯第三自然段。 

  (內容從略) 

  8、 請按“初識所聞、所感離開”分層次,并按下列板書引導學生背誦這段文字。 

  初識  見…乃…問…具… 

  ↓ 

  所見所感村…咸…自…率…不…遂…問…乃…無…此…余…皆… 

  ↓ 

  離開 停…此中……道也 

  9、 探討:“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你認為桃花源的人為什么嘆惋? 

  提示:a、可以用文中的話語回答 

  b、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怎樣的時代?(魏?時期,戰亂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為外邊世界的動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 

  c、從這里我們可知:作者虛構的這個寧靜安樂的環境、美好的風俗、淳樸的人情,是為了寄托作者的那種追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的理想。 

  d、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探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學和隱居田園而過著清貧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樸百姓的化影,他們嘆息我的生活不如鄉村的美好生活。從而可以推斷陶淵明隱居田園的原因。) 

  四、 教學反饋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篇13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

  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

  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

  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

  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

  后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

  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

  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

  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

  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

  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

  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

  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

  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

  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

  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

  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

  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后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舍棄 便舍船 尋: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 

  l·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

  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

  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

  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

  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

  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

  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

  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

  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

  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

  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

  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

  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

  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五、作業 

  1.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

  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問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

  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

  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號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 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

  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

  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

  語句。

  (附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

  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

  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

  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是一座山,山上有

  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

  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

  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

  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

  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那里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

  詳盡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菜

  (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

  (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

  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在

  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人(為他們)

  詳細的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也請

  (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

  就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

  說啊。”

  (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

  了記號。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

  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競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

  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的計劃前往,沒有實

  現,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路訪求的人了。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 篇14

  《昨夢錄》一卷,又名《退軒筆錄》,宋人筆記小說,康與之撰。《桃花源記》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了《昨夢錄》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題,僅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

 桃花源記(選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纊、麻枲(xǐ,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選自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昨夢錄》與《桃花源記》閱讀題目1

  9.第一段選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詩人 。(1分)

  10.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2分)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麻枲之屬

  11.第一段選文的開頭描寫了桃花源外的自然美景,請你就這部分內容寫幾句評注性的文字。(3分)

  12.第一段選文中的“漁人”沒有留在桃花源,最終是離開了。那么第二段選文中的“楊氏”是否要定居穴中,從文中哪句話可以看出來?(1分)

  13.兩段選文所描繪的社會在社會面貌居民生活狀態等方面有什么相同之處?(3分)

  14.“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請用簡單的語言回答。(3分)

 《昨夢錄》與《桃花源記》閱讀答案1

  (一)9.東晉 陶淵明 (每空0.5分)

  10. ①與世隔絕的地方 ② 類 (每個1分)

  11.這部分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1分)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氣氛,(1分)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鋪墊。(1分)

  12.是。楊謝而從之。(每問0.5分)

  13.社會安定、和平(1分)人人平等,民風純樸(1分)人們過著自由快樂、自給自足的生活。(1分)(意對即可)

  14.因為“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的現實社會的否定和批判。(每點1分,共3分)

 《昨夢錄》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題目2

  10.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4分)

  ①漁人甚異.之 ( )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③此公欲來,能容.否( )     ④楊謝.而從之 ( )

  1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漢語。(4分)

  ①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

  12.簡析“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句在文中的作用。(2分)

  13.(乙)文中的“ ”與(甲)文中的“雞犬相聞”都描寫了村落中動物悅耳的叫聲。(2分)

  14.(甲)(乙)選文為我們描繪了人們怎樣的生活圖景?(3分)

 《昨夢錄》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答案2

  10.①對……感到詫異②交錯相通到③收留、容留⑷道謝

  11. ①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里去,都拿出韭菜飯食來款待他。②只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用來耕種或者養蠶,不能從別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

  12.行文上,收簡括之效,省去漁人復述山外情況的贅言。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一個發揮豐富想象力的廣闊空間,國家的、民族的、個人的多少興亡盛衰沉浮成敗盡在這“一一”之中。

  13.雞犬陶冶

  14.選文為我們描繪了人們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怡然自樂的生活圖景。

 《昨夢錄》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題目3

  9.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4分)

  ①便要.還家 ( )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③皆.不私藏 ( )          ④麻枲之屬. ( )

  10. 與“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C.具答之

  D.輟耕之壟上

  11. (乙)文中的“ ”與(甲)文中的“ ”都描寫了村落中動物悅耳的叫聲。(1分)

  1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漢語。(4分)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

  ②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

  __

  13.(甲)(乙)選文為我們描繪了人們怎樣的生活圖景?(2分)

  _

  _

 《昨夢錄》與《桃花源記》對比閱讀答案3

  9.①“要”同“邀”,邀請 ②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③都④類(4分)

  10. B(2分)

  11. 雞犬陶冶 雞犬相聞(2分)

  12 ①(他們)問現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朝了。(“乃”、“無論”錯譯或漏譯各扣1分,2分)

  ②只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用來耕種或者養蠶,不能從別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

  (注意關鍵字詞的翻譯,4分)(如“惟”、“以”錯則各扣1分,2分)(在這兒)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魚肉,這些一點也不缺少。

  13.選文為我們描繪了人們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怡然自樂的生活圖景。

  附錄:

 《昨夢錄》譯文

  老人帶領姓楊的人來到一個大的山洞,雞和狗都很悠閑和樂的樣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個人家,老人(對這戶人家)說:“這個人想要(到你們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嗎?”穴中人回答說:“你既然愿意帶他來到這個地方,那他一定是賢能的人.我們這里只要是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枲(枲,麻)這類東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與眾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要真的來,請不要攜帶金銀珠寶這些珍異的東西,(人們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魚肉,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用來耕種或者養蠶,不可以從別人那里取得食物罷了。”姓楊的人道謝并且聽從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誡道:“你如果來晚了,山洞就封著了。”到了夜晚,姓楊的人與老人一起出來。

 《桃花源記》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于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答案(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第25課《桃花源記》內容整理教案(通用17篇)

    第25課《桃花源記》必考內容整理一、重點字詞(一)通假字:1、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2、具答之 具通俱,全、都(二)古今異義:1、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味道好2、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運輸、郵電事業的總稱3、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

  • 《桃花源記》重要知識點歸納練習(通用13篇)

    江蘇省東臺市四灶中學郟生祥《桃花源記》歷來是升學考試的傳統課文,考查重點主要集中在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考查角度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⑴豁然()⑵儼然()⑶垂髫()⑷阡陌()二、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 桃花源記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熟讀,美讀直至背誦課文。2、整體把握在課文內容。3、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疏通文意(第一課時),多媒體教學情景引領,把握兩個問題切入,背景交代,主題呈現,拓展延伸。...

  • 《桃花源記》有講有練(通用17篇)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一、字音及詞義:緣:沿著,順著。夾岸:兩岸。甚異之:對這兒景色感到很驚異。窮:走盡。其中往來:在那田野里來來往往。怡y然自樂:都安閑快樂。具:詳細。妻子邑y人:妻子兒女;鄉鄰們。復延:又請。...

  • 《桃花源記》課堂實錄(精選16篇)

    師: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陶淵明作了《桃花源記》以后,桃源仙境忽名聲大噪。歷代文人雅士紛紛涉足山溪,探尋靈秘。今天我們就要與東晉大文豪一覽桃源仙境。...

  • 《桃花源記》第二課時課堂實錄(通用13篇)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板書課題、作者)。課下有同學問,老師啊,桃花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生雜說:是虛構的。師:作者虛構的桃花源有怎樣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癡迷地探尋?他為什么虛構這個桃花源?從大家給...

  • 《桃花源記》中的 “外人”一解(通用16篇)

    八年級的語文(人教版)教材,收錄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文中有三個“外人”,注釋上明確標注都解釋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筆者不以為然。筆者認為,第一個解釋為“世外之人”,第二、第三個才解釋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 21桃花源記(精選12篇)

    】《桃花源記》教案12】《桃花源記》教案11】《桃花源記》教案設計10】《桃花源記》表格式教案】《桃花源記》教案9】《桃花源記》教案8(內含練習)】《桃花源記》教學設計7】《桃花源記》教學課例】《桃花源記》教案6】《桃花源記》綜合創...

  • 《桃花源記》優秀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2、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3、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過程與方法:4、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 課文《桃花源記》 教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2、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積累一些文言常用詞語。...

  • 《桃花源記》優秀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朗讀、背誦課文。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重點、難點:重點:(1)朗讀、背誦文言文。(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 桃花源記教案(精選17篇)

    (一 )說教材的地位、作用 (幻燈片2)《桃花源記》是初中八年級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單元中的課文,大多講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與志趣以及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體裁不同,有的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

  • 文言文《桃花源記》閱讀答案閱讀題原文(通用12篇)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下面就讓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文言文《桃花源記》閱讀答案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桃花源記》閱讀題原文1.甲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范文(通用17篇)

    一、說教材(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是重點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精選2篇)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于永初二年(421年)作,文章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世人所向往的一種理想...

  • 閱讀輔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精品无 | 欧美国产韩a在线视频 | 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 | 国产乱人偷精品免费视频 | 欧美美乳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观看一区久久久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激情亚洲AV无码日韩色 | japanese中年熟妇| 国产超碰人人做人人爱cart |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Ⅴ人妖 综合精品视频 | 91琪琪在线 | 997xx.亚洲第一区 | 99精成人 | 国产精品欧美极品 | 奶头好大揉着好爽视频午夜院 | 色狠狠色狠狠综合天天 | 国产成人性色生活片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播放 | 丝袜灬啊灬快灬高潮了AV | 无码无遮挡在线观看免费 | japanese丰满少妇最高潮 | 日韩大片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 www.中文字幕 | 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 | av在线中文播放 |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 | 9l蝌蚪porny中文自拍 | 日本熟妇浓毛hdsex | 把少妇弄高潮了www 曰本一区二区三区 | 综合成人亚洲偷自拍色 | 久久精品79国产精品 | 四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 日本熟妇浓毛 | 在线免费av片 | 丰满护士巨好爽好大乳小说 | 国产微拍精品一区一再猛点 | 欧美中日韩免费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