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請話語權(quán)還給孩子
冬日陽光不錯,休息日同事帶著她小孩來我家一起聚聚。爸媽是更喜歡小朋友的人,每次有小朋友來,總會很高興拿出糖果、點心等一些小朋友喜歡吃的東西招待,很多時候會拿在手里很誠心的問孩子,“喜歡吃這個么?想吃什么呀,自已拿還是爺爺拿。”還沒等話說完或孩子應(yīng)答,同事就應(yīng)開了,“沒關(guān)系啦,他什么也不吃,謝謝,謝謝。”爸爸很是尷尬。
陽光很好,與同事坐前坪一搭一搭的聊天,爸爸則與、一邊擺弄車輛做游戲。爸爸也一搭一搭的問,“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幾歲了,喜歡這個車不。。。。。。”同事開始一心兩用起來,有些問題還沒等回答,她便說開來,呀,告訴爺爺呀,你叫什么名字呀,媽 媽怎么和你說的呀。。。。。。爸爸的問題幾乎都成了同事的回答,而一邊游戲的過程也幾乎都成為了同事指點的過程。
把同事扯到一邊說話,說,沒關(guān)系的,小朋友,需要讓他有一個對陌生環(huán)境的適應(yīng)鍛煉對程,讓他自已來吧。而同事則堅持她的觀點,特膽小,不愛講話,不教他什么都不講。。。。。。
回頭看看,在陽光下,他與玩得特開心,不時的找說話并聽見他的大笑,而話語無非是,哥哥,倒這里。爺爺,開過來。而,仍略羞澀,不時的看著她媽 媽。
我在想,盡管有外在環(huán)境與性格因素,而外向與內(nèi)斂成為最明顯的對比。從小事看來,我與同事的教育方式亦是。
我總堅持,不搶話。我總堅持,自已的事自已做。
在初到一個陌生環(huán)境中,亦是沉默膽小的,每每總會抓住我的衣角說媽 媽抱。而面對朋友的熱情詢問或擁抱,他亦是排斥得厲害。不是往我懷抱躲便是以“打”的詞眼或動作表示他的不滿。而每次,我只是反復(fù)重復(fù)我的話,告訴這是誰,為什么會親近,應(yīng)該如何回答才有禮貌。在稍微解釋后,便會放開態(tài)度來,不再害怕并大方的回答任何問題,或者,更會提出自已的要求。
愛吃愛玩是孩子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必為孩子感到不好意思。在家里做好適時的訓(xùn)練與教育,以模擬場景或輔助動畫培訓(xùn)孩子拒絕或“只要一個”的好習(xí)慣,便不用再擔(dān)心孩子在其它場合耍賴皮的事情發(fā)生了。
而孩子的膽小,我更認(rèn)為,很多時候,是我們家長一手造成。如果我們抱著不埋怨、不代言的心態(tài),放手讓孩子去與人接觸,把說話的權(quán)利還給孩子,把選擇的權(quán)利還給孩子,把孩子的意愿還給孩子,讓孩子自主的與人交談,自然的,接觸得多了,說得多了,膽子也就大了吧。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有自已的思想,每個孩子都有自已的意愿,拋棄我們一個“代言人”的身份,做一個好的指引者吧。希望每個寶都自由、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