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的認定很重要
如果我們換一個認定。
1.我的孩子是性善的。我的孩子可能做出看似“惡”的行為,但他做這些行為的目的不是傷害我,而是為了發展他自己。
2.因為我的孩子的本性是“善”的,所以作為父母,我的任務是給予他陪伴、支持。我無須評判他。
認定的影響:
1.孩子咬我,是因為他開始長牙了。他有點難受,需要磨牙,同時他也會找機會練習如何使用自己的牙齒。
2.我的身體很疼,但我很開心。在我的辛苦哺乳下,孩子長大了。
3.我非常開心地跟孩子互動,同時平靜地告訴孩子,咬得很用力的時候媽 媽會疼。我會給孩子準備磨牙輔食,我在孩子咬到我的時候,盡量平靜地讓孩子的嘴暫時離開我的乳房。
對人性截然不同的認定,會讓親子溝通往截然不同的方向發展。
沒有人能用一個科學實驗來證明“人性”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家長可以學遍所有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用來指導自己對孩子的教養,但逃不掉的終極問題是:我們如何看待孩子?尤其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矛盾沖突時,首先考驗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終極看法:我的孩子是“好”的還是“壞”的,是“善”的還是“惡”的,我的孩子是不是在積極地成長的?在考驗價值的這些時刻,家長最終都要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來做決定。一個認定孩子是“惡意”和“不求上進”的父母,即使用盡了所有的溝通方法,也無法傳遞給孩子被接納、被信任的感覺,無法讓孩子因為自己的陪伴而感到幸福,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孩子也難以做出父母期待的舉動。
心理專家李子勛曾經在《家庭成就孩子》當中,建議家長鼓勵孩子做三個“假定”。
1.假定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2.假定人和人之間是友愛、互助的。
3.假定孩子自己是可愛的。
這三個假定指導了我過去三年的父母成長課堂授課和咨詢,關于父母應該如何看待孩子,我現在認為,父母需要對孩子有如下認定。
1.認定孩子生來都是向上和向善的。
2.認定孩子即使做了不被認可的行為,孩子這么做也是為了自己的人格成長。
3.認定孩子即使跟父母有沖突和分歧,孩子依舊是愛父母的。
同樣,這些認定無法用科學實驗來驗證,只是一種認定。但我見過的持有這樣的認定的父母,都跟自己的孩子形成了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良好關系。這樣的父母在教養中少有疑惑、矛盾和糾結,他們能從做父母這件事上真正得到樂趣和幸福的感覺。而且對父母來說,認定自己的孩子是“好”的,也認定了自己是“好”的,在你這樣的認定里,父母的自我價值感也能夠得到提升,這也會是一種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