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和孩子說話
前不久,我開始用本子隨手記錄言行。我將這個本子命名為《留下時光》。一方面我覺得這樣的東西積累起來,對會是非常好的一個紀念,另一方面可以鍛煉我的記錄能力。這么記著記著,發現和對話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前兩天,我新買了一件衣服,回家后對鏡試穿,但他一直擋住我的鏡子,我讓他離開,說:媽 媽穿得不漂亮,要多試幾次衣服。他不讓,隨口就接:穿得不漂亮就上購時尚!
購時尚是央視一個電視節目,提供著裝知識。我愛看。這個欄目的口號是“時尚重塑自我,自信改變人生”,但我覺得“提煉”也很有意思。
昨天他談到幼兒園的一位老師,他說:她對我還好吧。以前對我也可以。我想還是現在對我更不錯一些。說到我,他說:媽 媽大部分時候對我很好。發脾氣不好。發脾氣的時候挺多的。客觀公允,層次分明。
我追求知識。對我來說,知識的來源,主要是閱讀。所以,初為人母,我想到的就是一點,多給孩子講故事。
四個月起就聽我給他“講故事”。這比跳來舞去和他玩省事多了,我說得繪聲繪色,他也“聽”得挺投入。
八個來月大,我買了本《小紅帽》,封面上畫個獵人扛了一把槍。結果看到后,狂呼著撲上去:“繃叭,繃叭!”他是對那桿槍感興趣因此也愛上那本書。我遞給他,一頁一頁讀給他聽。讀到槍,就用“繃叭”代替,也解釋:這是槍。槍!好象就是這天開始,我給講睡前故事正式成為生活中的重頭戲。
我自己希望多看點古典詩詞,有一陣子每天睡前拿本唐詩三百首看看。古文我總是看不了多久,因為看不懂。但我貪戀那點“古味”。現代文字要一段話才能表達清楚的意思,詩或詞一句就搞定了。所以我讀些簡單的給聽。雖然他根本聽不懂意思,但抑揚頓挫的腔調他不排斥,一歲多時,還會跟著背幾首。
更大一些后,我除了買繪本,故事書,還自己結合實際情況現編故事給聽。不過我編故事的能力一般,總是教育的味道重,趣味性不強。
不管講故事還是讀唐詩,我從來不在意能背得多少。我意只在一種“薰陶”。
和孩子交流時的語言很重要。一是要平和,二是盡可能簡短,三是交流時眼神和孩子平視,另外,家長的表情也盡可能生動,肢體活動也是一種語言,孩子能讀得懂。
此外給孩子聽聽音樂是很好的習慣。
有的父母花很多時間“教”孩子說話,結果孩子卻遲遲不開“金口”,心急之至。也許事情恰壞在于急于“教”。我的觀察是,孩子是不需要什么教的,不管是說話,還是畫畫,還是玩玩具。但是要陪。而且是那種專心的陪。最重要的是,想讓孩子語言表達很好的父母,您自己是否很注意和別人溝通的方式方法呢?做好自己,孩子自然會跟上你的腳步,并且超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