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反思
四. 缺乏對學生真正的尊重
曾幾何時,我們居高臨下的在講臺上,盛氣凌人的發號施令,板著面孔捍衛我的師道尊嚴,不允許他們對我有一絲不恭。我認為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要求他們動作整齊化一,回答異口同聲,抓紀律促學習,我把貪玩淘氣學習不好的學生統統斥之為差生,絞盡腦汁的轉化他們循規蹈矩勤奮好學,我甚至希望他們像鴕鳥,一頭扎進書山學海。學生一不聽話,便感到“煩、難、厭”,把他們視作另類,有時甚至巴不得除之而后快,師生之間缺乏共同語言,感情不能融洽,教學難有成效。
贊可夫曾經說過:“努力使學生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都能只有的呼吸。”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也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創設一種結構模式,讓學生處于無拘無束暢達的狀態,才會盡情的參與與自由的表達,創新思維才能孕育誕生。”而我們一貫的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用價值尺度規范著活生生的生命,是在復制生命嗎?實在太狹隘了,其實是扼殺學生的靈性。窒息了民族的生機 最后,培養出來的不再是有個性有發展潛力的人才,而是在鋼模下鑄造出來的產品,人的價值、地位、情感已經可怕的消失了。身為教師,應該盡快轉變角色,走下圣壇,真誠的愛自己的學生,愛他們的優點,也愛他們的缺點,親近他們,與他們心心相印,尊重他們的人格,少一點審視責備的目光,多一些欣賞鼓勵的熱情,注意十分謹慎的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受傷害,想方設法為他們獲得成功創造條件,使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最終形成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一種真誠合作的新型關系。
五.缺乏自我素質的提高
多年來,我們常教導學生:“不學則退,不思則惰”,可從沒對自己說:教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慣于嚴格要求學生而疏于自我提高,在紛紜復雜的事態面前,我們是那么孤陋寡聞,在日新月異的世界中,又總是固步自封,學生需要什么,他們在想些什么,更是茫然無知。按理語文老師應該愛讀書、多讀書,可是有幾個老師通讀四大名著,有幾個能寫出一手好文章,更有幾個能自覺鉆研相當教育理論,并以此指導教學實踐。也許我們的確太忙了,一天到晚圍著學生轉,還有辦公桌前作業堆成小山,可是,這一切都是原諒自己的借口罷了。慚愧的很,讀書對于我已是很遠的事情了,終年相伴案頭的是各種教參,各種題集,雖天天與語言打交道,可并不深愛語言,,雖然在作文課上把學生的作文批的頭頭是道,可自己卻述而不作,很少用一支筆把生活中的點滴思考和思考記下來,把寫作中的甘苦 拿來與學生共享。粗略算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教給學生的至多不過五十篇文章而已,而其中他們又有多少收獲呢?身為人師,才疏學淺,誤盡蒼生,實在汗顏。更讓人難以置信的的是,我這個一向和藹可親的老師居然也學的河東獅吼,因為春風化雨式得教學管理根本吃不開。一次,我把幾個搗亂學生教導辦公室教育,不料,幾個孩子卻私下議論,語文老師不會罵人,不厲害,不用怕她。平日,你也崩想用自己的學識贏得,他們對老師及語文的重視,小小年紀的他們 非常圓滑勢利,哪課老師兇,逼得緊,便乖乖的在這一科用功。沒辦法,我只好跟跟厲害老師學整學生的厲害辦法,橫眉冷目,出言不遜。另人悲哀的是這一招非常奏效。我分明看到的是自我師德的淪喪。我更加痛心不已。
捫心自問,孩子有什么過錯呢?是所有的老師耳提面命,叫他們聽話乖巧,否則要挨批評、歧視甚至變相體罰,他們在老師的威嚴和壓力下,過慣了缺少尊嚴、沒有自由、看人眼色的日子,當然也漸漸失去就純真的天性和童心,開始習慣于順從、低眉俯首、察言觀色,甚至陽奉陰違,養成了魯迅先生說的“人+家畜”的奴性人格,而缺乏獨立、自尊、自信的品格和追求平等、民主、自由的東西,更沒有學到寬容、博愛、人本主義這些最美好的東西,人是教育的產物,是老師自身素質的落后,造成學生靈魂扭曲,并且惡性循環。
我們是計劃經濟時代成長的老師,學生是 受市場經濟的熏陶,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要適合學生需要,在教師中必須進行繼續教育。從知識的領域上,老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是一條潺潺不息的小溪,從教育的角度看,教師應該掌握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的頭腦。
要搞素質教育,教師相必須先提高自身的素質。
總之,以上種種不足,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孔夫子“吾日三省吾身”,使他自己成了一代宗師;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對自己教育生活中的遺憾,總是不斷反復反省,最終成為世界級的教育家。而我們語文老師真應該重新深思,發現自己,升華自己,提升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人格。路漫漫任重道遠,讓我們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