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課后解決”的思考
誠然,“課后解決”也不是明令禁用的方法。人非圣賢,教師也絕非完人。這種方法可以在兩種情況下使用:一是當課堂上遇到學生提出了既有影響又有價值的問題,師生都難以解決,且一時又沒有資料可參考,在師生心理都可接受的情況下使用;二是教師有意要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從而引發學生進行更深刻、更廣泛、更自主的學習。比如,前面提到的《我的戰友邱少云》所發生的事情,我看就有文章可做。教師完全可以在與學生的簡單討論中,肯定這場戰爭和邱少云這個歷史人物的真實性,然后有意識引導到課外學習中。教師可以選擇兩種方案,一是可以讓學生查閱關于邱少云的英雄事跡,參考課文內容,按照自己的想法,也寫一篇《我的戰友邱少云》,然后進行比較。二是教師直接引導學生,從各種文學體裁的區別去理解作者的寫法,告訴學生課后比較報告文學和一般記敘文在真實性和代表性上區別。這兩種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課堂上發生的問題,而且可以使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很好地結合起來,更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渠道。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課改所提出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的要求。
遇到課堂上的突發事件,切莫一廂情愿地武斷扼殺學生的求知欲望,錯過情感培養的絕佳時機。但“課后解決”絕不應該是通用方法。如果教師是用這種方法在掩蓋自己的不足,避免自己的尷尬,而手執這一盾牌,采取迂回戰術駕馭課堂,那就應該被禁。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法是要求教師加強學習。依筆者所見,這個時候不能選擇學學科知識,那是遠水不解近渴,而是要通過學習,深刻理會課改精神,力求以新的教育觀念,走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在備課時就站在學生的思維角度,嘗試自主模擬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全過程。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師的角色,建立和學生平等的師生關系,放下知識權威的這頂帽子,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存在于學生之中。更要注意學生的心理體驗,使學生在和教師的探討中,體驗學習的快樂,自行走到知識殿堂的門前,并產生渴望進人這座殿堂的向上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