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境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蘇聯教育家也如是說:"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產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探索。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學生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學生們才能樂于接受,此所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形聲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不僅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學習中的疑難之處,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使其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
如《黃河頌》一課,對于我的學生來說,從未見過黃河的同學很多。我就借助多媒體的優勢,通過多場景多角度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和作者一起感受“黃河”的磅礴氣勢。隨著畫面的出現,音樂響起,播音員的配樂朗誦,學生的興致油然而生。他們時而被黃河氣勢磅礴所感染,時而身為中華民族的子孫而自豪。多媒體的使用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完全把學生帶到了黃河邊,使他們看到了從沒看到過的景色,他們怎能不樂于去學習呢?
網絡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學習情境,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視聽并用,說寫結合,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圍中,大大豐富和活躍了學生們的創造想象與聯想思維能力。同時,在“角色扮演”、“協商交流”等協作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充實豐富了語文學科的情境、協作、交流與自主探究學習的新內容,從而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學習能力和創新愿望。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學特別強調情感活動,語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學風格,你只有淵博的知識還當不好語文教師,你必須會傳達,能繪聲繪色,以獨特的魅力來感染學生,來產生情感的共鳴……”作為地球人類的第一語言——語文之美,正美在“情”與“理”,語文之妙,也正妙在個體對這“情”與“理”的感知與體味,而這份美妙往往要借助聯想和想象來達成。多媒體為創設間接的教學情境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它通過提供圖片、視頻、聲音等多種媒體,構建情景交融的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把要強制學生有意注意接受的知識,變為無意注意而輕松獲得,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