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否是和諧的、融洽的、民主的、互動的、共享的、共進的?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學生的一切活動都處于教師的監控下,課堂教學是一種"你講我聽你問我答你給我存"的填鴨式教學。教師莊嚴神圣、高高在上的權威角色使學生不敢與其平等對話。我曾對學校2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敢于向教師提問的僅占2 0%,敢于當面指出教師錯誤的學生更是微乎其微。可見,不是我們的學生沒有疑問,而是因為學生"太守紀律"根本就不敢問,也就根本談不上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權利。對此,我們要呼吁,教師和學生應當是學習的共同體,教師與學生應該是平等的,教師講課要以學生為對象,學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們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不應對學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并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學會質疑,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覺、主動地獲取知識。新課程背景下,我們衡量學生的學習重要的不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學生發現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學生僅會解決問題,而是讓學生善于發現問題,主動提出問題,有勇氣面對問題。另外,只有學生以自己敏銳的洞察力發現了問題,學習才有強大的動力,才能真正開啟心智的大門,激發學習熱情,領略學習的興趣與魅力。古人云: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我們的教育應該關注的。因而,我們的課堂應多設計讓學生自主提問的環節,設計好激發點,把握好激發的火候,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而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要學會傾聽,在傾聽學生發言的過程中,敏銳地發現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學生的疑惑、學生經驗背景中已經擁有和仍然缺乏的,從而決定何時插入對話,介入討論,該作哪些補充分析。其次,學生因生活閱歷、知識水平、領悟能力、審美趣味、看問題角度等的不同,對文本思想和言語的感知理解會有所不同,讓學生相互把自己的觀點、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說出來,甚至進行"針鋒相對"的爭論,非常有利于他們學習水平的提高、語感能力的增強、學習品質的鍛煉。如教學魯迅的《風箏》時,可引導學生圍繞"我對弟弟的行為是愛弟弟還是害弟弟"的話題展開講論,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課內多一些"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段"、"你用什么方法來解決"、"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人和哪件事"等問題,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學習中加強"趨異求新自信冒險"等品質的訓練和培養,指引學生敢于認識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問題,善于將新的學習內容靈活變通地納入已有的認識結構,從而改變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實現自身的超越。陶行知認為:教學民主,解放了孩子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了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了孩子的時間,使他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說過:"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揮好引導作用:首先,要注重創設學習情境,要通過創設各種真實的、基于學習任務的情境,幫助學生認識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其次,要組織好協作學習,教師要通過組織協作學習,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師生、生生互動,從而成為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的合作者;最后,要促進問題解決,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中產生矛盾的地方,設計問題情境,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進行問題解決學習。當學生在學習中出現困難時,教師不是包辦代替,而是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線索與條件,幫助學生化解矛盾,促進問題的解決,真正發揮一個引導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