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資源開發利用得不夠
在綜合性學習教學過程中,我們常聽一些老師訴說開展綜合性學習存在的種種困難:有的學校地處僻遠山村,所處環境經濟文化較為落后,沒有條件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有的學校學生基本上吃住在學校,沒有時間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有的學校學生整天忙于應付作業,沒有精力搞語文綜合性學習。于是綜合性學習的活動被老師簡單化了,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當作情景作文的一種形式,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只是為了寫作收集資料、積累素材。例如,有的教師在組織施“我愛我家”這一綜合性學習單元時,把課文中設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嘮叨”三個活動情境看成是為作文而設置的活動主題,把這一單元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上”成了“活動作文”課。在這一觀念下展開活動,學生勢必為作文而選擇活動主題,為作文而收集、取舍素材,為作文而制造故事。出現這種問題的根源在于教師的理念沒改變,還沒有認識到綜合性學習活動對學生的成長的重要意義,沒能充分挖掘開發身邊的學習資源。實際上,上述的三個活動盡管都有作文要求,但“作文”不是惟一目的,或者說不是主要目的,作文只是活動成果的一種呈現形式、只是為教師評價或學生評價提供一種手段,其實除了“作文”之外,設置這次綜合性學習還有以下幾個期望:1.培養學生探討、追尋、調查研究的興趣和能力,培養學生留意身邊生活的意識;2.在對家庭中平時不被注意的尋常小物小事的調查了解中,體驗生活的底蘊及蘊藉的情意;3.在活動過程中,感悟關愛,理解關愛,體驗愛心,生發愛心。
語文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學習資源,當地自然環境、名勝古跡、風俗民情、傳統文化,校園文化、節日文化、電視廣告等都可成為有益的學習資源。如八年級“背起行囊走四方”的綜合性學習,就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搜集自己生活范圍之內的有關信息,從某一角度深入了解,讓學生在采訪、聆聽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感悟,加深對民族文化、家鄉風俗民情、節日文化等的認識與熱愛。又如七年級的“感受自然”的綜合性學習,其中有一項“我有一個朋友”的主題活動。開展這一主題活動時,一定要讓學生走進大自然,用心觀賞自然的花草樹木、山水土石,悉心聆聽風聲松濤、鳥鳴蟲啾,關注學生在“投向自然”、“與自然的對話”、“做自然的朋友”等具體活動過程中的投入、體驗和表現,引導學生以心靈貼近自然,在與自然包括動物、植物相融、相知、交友、交心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獨特的體驗、感悟,認識自然的生命和靈性,學會欣賞自然中的詩情畫意,加深對自然的理解,實現與自然的溝通,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懂得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把語文學習引向社會生活與實踐,把社會生活與實踐融入語文學習,就要求教師轉變語文課程觀,要拓寬語文課程的視野,培養識別語文課程資源的敏銳的眼力,培養開發語文學習資源的能力,特別是要調動學生留意并關注身邊可資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指導學生組織加工、優化整合,使之成為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