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語文教學案例給我的啟示
我很喜歡《同一首歌》這個節目,因為總是能欣賞到一些新歌。有一次,我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意外地聽到了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老歌,尤其是一首《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竟然讓男歌手蔡國慶唱出了新的旋律,新的韻味,一下子讓我聯系到了自己的語文教學。今年我們北侖區率先走進了新課程,可是還有很多老師和我一樣手中拿的是老教材,如何讓一首首老歌唱新、唱好呢?我一直在苦苦地思索著的。后來,我聽一位老師上初五冊的《廣告》一文,他對書本中兩則內容陳舊的廣告進行細致地剖析,然后參照教參得出了廣告有四種樣式的結論,最后讓學生完成課后練習。整堂課氣氛沉悶,當老師提出練習要求時,有一位同學甚至好不掩飾地長長地嘆了一口氣。無疑,這堂課是失敗的。分析這堂課,教材、教參成了唯一的信息源,教師成了唯一的信息傳播者,而課堂成了唯一的信息交流場所,這樣的教學內容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嗎?
于是我在上這堂課的時候,我首先想到教材只是“一掬水”,而且這篇課文只是一掬并不新鮮的“水”,教材之外,還有“江、河、湖、泊”等著我們去遨游。因此在上課之前,我首先組織合作小組,走出課堂,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搜集了大量的廣告,并進行刪選,把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富有時代氣息的精彩紛呈的廣告引入課堂,在課堂上同學們圍在一起自由討論,歸納出當今廣告的特點。在對廣告內容有了感性的認識之后,同學們已經按捺不住,躍躍欲試了。這時老師就趁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北侖生產的吉利牌汽車的有關資料,讓學生設計腳本,這下,學生可忙開了。下課后,學生圍住我,紛紛說:“老師,這節課時間過得真快!”“老師,下堂課內容也讓我們自己去找吧!”還有的說:“老師,我們三個人已經商量好了,準備探究廣告的發展,寫一篇小論文。”一堂課竟然讓學生有這樣強烈的反應,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對照這兩堂課,我深受啟發:教師只要有新的教學理念,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不也是可以把老歌唱新、唱好嗎?
那么,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呢?
首先,教師要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不讓教材作為唯一的信息源。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作為教師一定要跳出這個框子,站在更高的角度俯瞰我們的教學內容。有了這樣的理念,平時的教學中,我就非常注重跨領域地搭建學習平臺。比如上內容比較滯后的《宇宙里有些什么》、《電子計算機的多種功能》的時候,就上網查詢“宇宙的新發現”、“電腦的功能”等。在上小傳的時候,就尋找顧國和、張兆慶等鄉賢的傳記,也找來《名人傳》讓學生欣賞,還帶學生走入社區采訪普通人,給普通人立傳。正如《新課標》所倡導的那樣,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一旦學生突破了教材的封閉狀態,置身于一種“開放、多元、生動”的環境中,學習才真正屬于學生了。
另外,要唱好老歌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師生共同參與。“新課標”提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意味著不僅僅需要教師去補充,去豐富,“取法乎上”;更需要學生去參與,去搜集。這個暑假,我們學校部分師生去新加坡考察,看到新加坡的孩子很小就會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我們還聽他們的一位校長介紹了一堂小學五年級的關于青蛙的生物課。一上課,有的學生就拿出了厚厚一疊介紹青蛙的圖片、文字;有的制作了精美的課件,迫不及待地跑到上面去演示;還有一個更絕,竟然拿出一個大大的瓶子,里面裝的全部是青蛙。一堂課,課本上介紹的還是薄薄幾頁紙,而學生的學習空間早已拓展到了無限,這樣利用資源,學生的實踐能力能不得到發展嗎?
因此,我們手中拿的是老教材的教師,只要有了新的教學理念,同樣可以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發展,同樣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同”,這樣,即使是一首老歌,同樣可以唱出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