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說結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語言是一種思維工具,一種表情達意的工具。學生讀說的能力提高了,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就會隨之提高。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會有一定效果。一、范讀領讀,體驗文章情感
兒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維持時間短,單一的朗讀形式容易使學生疲勞和厭倦。根據不同的訓練內容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的采用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讀、老師范讀、領讀等,讓學生百讀不厭,每讀一次都有收獲。而兒童的模仿性又很強,教師作適當的、及時的范讀和領讀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讀我注意把感情、語氣以及音調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給學生。例如,我教《大海睡了》先用輕松的語氣,節奏較慢的語調領讀,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接著用用聲音渲染氣氛;跟隨老師的領讀,學生讀著讀著情不自禁地陶醉了實踐證明:教師的朗讀示范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師的正確領讀,將無聲的書面的語言變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頭語言,學生在跟讀中不但能領會文意,展開想象,體驗情感,而且能學會斷句,糾正方言。
二、多讀力求準確流利
讀是說的基礎,必須重視讀的訓練,只有多讀,讀出節奏,讀出語氣,讀出感情,讀得正確流暢,話才說得清楚、流利、有感情。一節課將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書。注意做到教師少講、讓學生多讀,以讀為訓練的主要形式,整堂課都能聽到瑯瑯的讀書聲。要求學生在讀書時要讀準每一個字音,做到不減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復、不顛倒、停頓恰當、不頓讀、不唱讀,做到心到、口到、眼到,總之在"準確"、"流利"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