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中創新因素發展學生的思維
課堂教學是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陣地,是學生獲得豐富知識的場所。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水平,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教師在利用教材教的基礎上,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努力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盡量擴大教材的外延,讓學生在學習中能手、眼、耳、口、腦并用,最大限度的獲得知識,求得發展。教師在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千方百計地簡化書本知識,下最深的工夫去研究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從而能夠借助于鮮活的生活案例,用最淺顯的語言,生動的案例幫助學生獲取知識,走課堂內外互相結合的發展道路。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利用教材中富含創新因素,舉一于課內,反三于課外,就學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激起學生探索思考的熱情,引導學生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兩個世界的交匯,激發聯想,生成創意,達到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的目的。下面,以《烏鴉喝水》和《畫》的教學片段為例,談談教師在利用教材為主導,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一、《烏鴉喝水》的教學片段及反思
《烏鴉喝水》一文中寫到:一只小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找到水后發現又喝不著時,烏鴉想出了銜小石子防進瓶子里,水漸漸滿了起來,終于喝到了水。此時,教師便可以設問:小烏鴉很聰明,但小朋友們卻更聰明,大家動動腦子,除了銜石子的辦法,還有其他的辦法嗎?此問一出,必然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看看同學們有什么好的意見和建議:
學生1:烏鴉根本用不著銜石子,它只要把瓶子弄倒或打破,不就輕松喝到水了嗎?
學生2:烏鴉可以找一根麥管等當作吸管,把水吸出來喝,既干凈又衛生,還不會把水源弄臟,好讓其它口渴的伙伴來喝水。
學生3:烏鴉可以在瓶子旁邊挖一個小坑,找毛巾等把水吸出來喝。
••••••
暫且不說學生說的是對是錯,這樣的教學,比教師補充介紹效果好得多。每一篇課文,它都有它的獨到之處,教學中,教師要拋開傳統的觀念,大膽防開學生,讓學生不怕出錯,大膽探索,一定會得到極大的好處。
二、《畫》的教學設計及反思
《畫》一詩的教學,教師可以巧設情景,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上課鈴響后,教師手里那拿著一個圓同狀的東西走進教室,學生見到,好奇心一定會增加,猜想教師手里拿的是什么?面對學生的疑惑,教師便可順勢導入新課: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件禮物,大家想知道嗎?在這輕松的過度環境里,學生開始了新的思考。教師打開畫,學生們便會恍然大悟,原來老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山水畫。此時,教師便可以導出教學課題:畫。同時,讓學生觀察畫面,說說畫上有什么,看看誰觀察得仔細認真;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走到講臺前,自己參觀。教師此時只是組織秩序,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即可。
學生觀察完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說說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然后,提出問題:畫中的山是什么顏色?讓學生走到教室的后面觀察后回答,教師便可以導出詩句:
遠看——山有色
再觀察畫面,讓學生走上講臺聽聽畫中的水是否有聲音,此時學生便會明白,這叫:
近聽——水無聲
教師再次引導,把畫與室外的環境結合起來:春天,百花盛開,而此時,春天已經過去,百花早已經凋謝,而畫中的畫依然開放著,這就是:
春去——花還在
引導學生再次走上講臺,嚇唬畫中的小鳥,發現畫中的小鳥并不怕,他們就會明白,這叫:
人來——鳥不驚
••••••
這樣教學,不用教師強迫學生背誦,學生已經在潛移默化中背熟悉了古詩。這樣教學,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學中,師生互動,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指導思想,滿足了兒童與生舉來的好奇心,把學生的學習情緒與親身體念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聯想和創造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