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開放、動態的雙向活動過程,因此, 教學過程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目標的實施,也應該符合教學規律, 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 如教讀朱自清的散文《綠》這篇課文, 常規教學的思路多半循著“文眼─鋪墊描寫─精彩段賞析─總結”進行教學設計,這熟悉的模式, 對學生來說引不起多大的驚奇感和新鮮感,審美注意也就不那么強烈。不妨 抓住課文倒數第三行并不顯眼位置上的“女兒綠”這個獨具魅力可以輻射全篇的奇巧之詞, 啟發學生從“十二三歲”這個年齡段“小姑娘”的品貌特征上去思索,引導學生圍繞“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所特有的情調,展開藝術想象和聯想, 理解“女兒綠”何以能將梅雨潭的綠生命化、個性化、情感化,由此切入,逆向推導, 很快將同學們置入藝術再創造的境界之中,使他們耳目一新,陶醉不已, 變濃厚的興趣為主動求學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