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高三語文教學的反思
高三,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時期。我有條不紊地重點突出地梳理六冊書的基本篇目和各個知識點,我研究考試說明和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然后逐一對照 、條分縷析,以便把握各種題型的命題特點、規律和走向以及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領, 最重要的是我在浩如煙海的各種復習訓練題中尋章摘句,精心挑選,剪切拼湊出一套又一套的練習題,然后讓學生做,做完以后批改,批改以后講解,講解以后再做,一輪又一輪,一天又一天……不是我一個人這樣,身處高三的老師又有哪一個不是如此呢?口干舌燥、汗流浹背,、心力交瘁,是老師們愿意這樣嗎?不,我們不得不這樣做!學生喜歡這樣嗎?不,他們在被迫的接受。我們一直在探索高三語文教學的方法,探索語文教學的靈魂,一直在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
頻繁的考查考試是成功之舉嗎?
在高三,人們覺得進行大劑量高難度的訓練名正言順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學,一舉多得:可以檢查水平,可以看出問題,可以推進復習,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樂不為?教師的意圖很好,出發點不錯,似乎就無可非議,無庸置疑了,但這種步入誤區的做法,這種給師生加負的舉措,是成功之舉嗎?事實告訴我們:首先,語文學習成績與考試頻率、難度之間不存在正相關關系,而且無“質”的保障的“量”的疊加,并不能導致“質”的飛躍;另外,提升難度并不能穩固知識的基礎。因為學科特點決定了語文的教學,與理科類學科有天壤之別,其內容、要求、目的、運用方式、知識結構都要求教師注目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懂、悟、聯、用——即明白原理、理解體驗、聯系聯想、遷移運用,而語文學習中,“懂”“悟”的極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比擬的,是必須讓學生首先達到的目標,學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師可以代勞的,也不是通過考試就能辦到的。據此可見,當前高三語文教學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師將教學的重心誤投于頻繁的無休止的也將是無益的考查考試上了。其次,師生在頻繁的考查考試中,只得窮于應付,疲于奔命,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積極準備,因此效益很差,必會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憊,也讓人悲觀失望。為什么考試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緊迫感呢?這是很多語文教師無奈的嘆息——這恰恰表明:那種津津樂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試萬能的做法,已經走進了死胡同,而我們……
教師的教學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學生心理需要的原則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獲得成績,主動學習;要達到這一目的,方法有兩個:一是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考試頻率;二是加強管理,積極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由此提高學生學習質量。
總是失敗,師生的信心從哪來?
我們需要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優良的成績,但偏多偏難偏怪的訓練正是學生獲取優良成績道路上的攔路虎。學生語文成績較差,從表面的邏輯推理得出的結論將簡單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學生“雙基”確實太差;其實,追根究底,語文學習不能令人滿意,是語文教學模式的落伍和誤導的必然惡果:偏多的訓練,取締的是學生必要的學習復習、消化吸收、 補充整固;偏難的訓練,消耗的是師生的熱情和信念,給人以教師勞而無功,學生學無所成的感覺。長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動力,增長的是失敗的情緒,弱化的是學生自學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學的質量,浪費的是寶貴的時間。
正確之舉是降低語文訓練的難度和考查或訓練的頻率,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感受學習的成效,使師生均有反思過去、修正現實、規劃未來的時間,這樣我們才有條件大膽地承認:學生的學習,成績是主流,問題是枝葉;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激情、興趣,穩固他們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問題的發現、思索、解決,有助于富有針對性地展開新的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