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好網絡環境切實進行語文課堂教學
——《水鄉歌》聽后記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因此,網上資源與多媒體網絡環境也是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條件。柳州已經先行一步開始了實踐研究。
《水鄉歌》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3冊課本中的一首詩歌。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周老師在教學中制作了大型網絡型課件,給我們上了一節開放式的課。
課件主要分幾塊內容:生字游戲、欣賞、課文等。周老師在教學中完全放開手,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利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自主學習。確實達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教師收集各種錄像和解說、圖例,讓學生了解了水鄉的地理位置、豐富的富產、美麗的風景,從而對詩歌的理解起到很大作用;又如,設計生字園地讓學生自學、自己識記,在趣味游戲中鞏固識字。在周老師的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同時,在課程整合中,教師體現了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
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
教師在利用網絡進行教學時的一些做法有待商戳。教師的課件設計十分完整,但是真正用起來時間才10分鐘左右,而且學生是無意識、無指導的在網絡中亂撞。
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都是我們應該一直思考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