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本“空白”點感悟,使感情得到有效延伸
----每人一課聽課有感文本“空白”,是文本提供的想象和感悟空間,是語言文字的畫外之音,弦外之意。抓住文本“空白”進行感悟,更能引導學生走進語言文字的深處,使情感得到有效延伸。
1、《荔枝》一課中寫母親第一次吃荔枝部分,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荔枝這么貴,兒子掙的工資又這么少,卻給母親買來了荔枝,此時母親捧著荔枝,心里想什么?有的學生說:“我的兒子太孝順了”,有的學生說:“我的兒子長大了,知道孝敬我了。”還有的學生說:“我拉扯兒子長大雖然很辛苦,但辛苦沒有白費,得到回報啦!”……作者寫母親第一次吃荔枝的情景,并沒有描寫母親的心理活動。但我們可以想象到母親第一次吃荔枝,而且是兒子用第一次開支的錢為自己買來的荔枝,一定思緒萬千。通過這個點進行心里活動揣摩,使學生走進母親內心,感悟到母親很欣慰,很激動。
2、《五彩池》一課寫五彩池形狀多一句,后面用了省略號。老師請大家想象:“五彩池還有什么樣的。有的說:”有像駿馬的,有像小兔的,還有像老牛的。“有的說:”有像鴨梨的,有像彎彎的香蕉的,有像橢圓的大西瓜的。”學生們把五彩池的樣子用生活中與自己聯系密切的事物來比喻,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
這篇課文中寫同一池水顏色卻不一樣的部分,老師讓同學們想象:五彩池的水還有哪些色彩?有的說:“有的池水左邊是大紅的,右邊卻是金黃的;有的說:有的池水上邊是葡萄紫,下邊又是祖母 ,同學們用生活中積累的顏色詞語描繪著五彩池的顏色,更深的感悟到大自然的神奇、美麗,使進一步探索五彩池奧秘的情感更加強烈了。
抓住文本“空白”,恰到好處的利用“空白”進行補充、想象、體會,會更好地記激起文本作者與讀者的火花,產生情感共鳴
總之,只要我們教師充分挖掘文本中有意義的教學資源,我們的語文課堂思維之花,就一定會綻放得異常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