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堂不同教學效果課的反思
——淺談教師探究性、創造性課前準備和教參的利用——付如龍
《周莊水韻》和《走進紐約》都是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中的兩篇游記,我都各花了兩課時講完。但從自己的教學過程:包括教學思路、手法、方法、知識的滲透,訓練項目的設計等,以及學生學后反饋的信息:包括課堂發問、答問、知識的理解和遷移、作業的質量和考試的成績來看,明顯反映出兩種不同的教學效果。前者我的教學思路滯塞,手段傳統,方法單一,不能發散思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學后感到迷惑,知識是一知半解,作業質量差,考試中收效甚微。而后者,在教學中我感到得心應手,思路拓寬,方法形式多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師的帶動和引導下得到激發,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后有一種獲得的滿足感,作業質量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反思之后,究其原因有二。
其一,周莊是一座千年古鎮,她的古樸、雅致、清幽、如夢幻的神韻,離我們現代生活相去較遠,不去實地看看,不去細細品味,要一下子讀懂、領悟其奧妙,體會其神韻,當然難。只能是浮光掠影,感受膚淺。紐約,具有現代高度文明的大都市,其建筑風格,環境景觀,人們的生活方式更貼近學生生活,較之周莊容易理解。
另一個原因,我認為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的研讀與處理,教法的探究與選擇,訓練項目的設計與安排,教學參考資料的參考與利用不同。
毫不掩飾地說,教師在《周莊水韻》的課前準備過程中,態度是消極的,時間是匆忙的,是完成任務式的急于翻閱參考資料依賴參考書提供的信息完成備課的。課文的作者是三次去周莊,仔細觀賞,細細品味,才領悟其境界的妙處。教師卻不是先下水積極的主動的去研讀分析、探究、消化處理教材,更談不上去開發學習資源,設計以發展能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為目的的講讀訓練項目。結果在教學實施中,教師思路受教參極大的限制、束縛。教學手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販柴賣”式的教學,幾乎成了“人云亦云”的教參翻版,教學效果當然是可想而知。在《走進紐約》的課前準備中,教師則用了較充裕的時間,先以讀者的身份去讀懂材料,再以教師的身份去分析處理材料,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習要點,能力培養作細致的分析,然后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維度出發,整體設計安排重點、難點,學習活動和實踐過程。在實施教學中,教師的目的明確,思路清晰,主觀能動性得到較好的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調動,在學習過程中學到知識,學科素質得到提高。
對比之下,由此反思。在新教材新課標試用的新形式下,教師如何做好課前準備,怎樣看待和利用教學參考書的作用,對教師能否上高質量的課顯得十分重要。教學實踐告訴我,教師課前如果不能以學科的課程標準為指導思想,從“三維”的角度,通過研究、分析處理教材,探究性、創造性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教師自身對教材內容不能融會貫通,目的就不明確,思路就不開闊,手段就不出新,方法就不靈活,就決不能為學生的自由、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課堂效果也必然低下。教師在課前準備中能做到積極的獨立的探究性、創新性完成備課,以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努力從新知識、新視角、新形式的出發點出發對教材進行詳細的分析解讀,教材的內容與形式。作者在材料中滲透的情感與價值觀在教師的腦海中將得到延伸、深化、提高和創新。在教學過程中,就既能極大的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取到教師在課堂上“導”的作用,有能在研究探討中提高自身的素質,教學效果當然也會不斷得到提高。同時教師在使用教學參考書時,應該端正態度,好好把握,應把它當成教師的“助手”,而不是依賴,把它看作、創新的借鑒和橋梁,而不能成為我們教學過程中的繩索和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