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留在自己心靈的底片上--《盧溝橋的獅子》教學反思
教師用心語記錄得到的是情感、精神的鐫刻,即使非常微小,也會成為生命中永不褪色的膠片盛新鳳是我首師大培訓班的同學,是全國有名的特級教師。
2001初冬,我們培訓班學員一起游覽盧溝橋。我發現盛新鳳一邊撫摸著石獅子,一邊念念有詞。我走到她的身邊側耳一聽:她竟在跟石頭獅子說話,好像在逗一群可愛的小孩子!
后來,我有幸觀摩了盛老師執教的《盧溝橋的獅子》一課。她以精妙的課堂語言、嫻熟的教學設計,使這一課成為公認的經典。
在指導朗讀“有的獅子依偎在母獅子的懷里,好像正在熟睡”時,學生一開始沒有讀出安靜詳和的語氣來,盛老師就在一旁輕輕渲染:“它們都睡著了,可別去吵醒它們呀!誰再來讀讀?”這一指導如行云流水,自然就水到渠成。
在引導學生想象說話時,盛老師這樣啟發:“獅子在做什么游戲?會怎么說?多可愛,我們來分享他們的快樂。”學生迅速主動地和文本進行對話,很快轉換角色進行快樂的體驗和感受。
同樣是游覽盧溝橋,有的人舉著照相機不停地對著盧溝橋拍照,指望以后上《盧溝橋的獅子》一課做課件用得上。這不能不是說有著較強的語文課程資源的意識。可是一晃又是幾年,也許他們拍攝的石獅子照片仍然躺在相冊里,沒有制成課件。而盛老師卻將它們永遠地留在自己心靈的底片上,投影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
或許,拍攝圖片滿足了視覺上的感觀享受,用心語記錄得到的卻是情感、精神的鐫刻,即使非常微小,也會成為生命中永不褪色的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