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改習作應尊重學生情感,老師指導要恰到好處
對學生作文批改,一直以來注重“精批細改”。每次習作,教師對學生作文逐篇研讀,大至內容結構,小至標點,錯字,原稿上爬滿了老師一堆堆紅字,每次,一篇作文批改下來,常被累得筋疲力盡,頸椎病直犯。再看修改的結果,文章雖然具體了,內容豐富了,可學生的寫作水平卻依然停滯不前。他們關注的,不是老師如何改的,而是作文的分數..即使每次作文下來后,老師一再囑咐讀讀老師嘔心瀝血改過的作文,但他們只覺得作文文字多了,比自己寫得形象,生動了,zhiyu老師修改的部分,流下的印象bing不深.靜下心來想一想,在這種“強加”式修改中,老師代替了學生的思考,代替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生yizhi處于被動地位。作文就是作者一種發自內心的,無所顧忌的,自由字在的表達方式。它最能體現學生個體的興趣、愛好、需要、愿望,最能反映學生個性、氣質、品德。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尊重學生習作中情感,教師在修改中,強加給學生的某種情感,體察學生讀后記得并不深刻,因為那不是他自己的觀察發現、情感體驗。
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作文中來,學會寫作文,教師就應大膽放手,在批改方法上做文章。我采取重點提示法,效果不錯。閱讀一篇習作后,我在需修改的地方做上記號,在旁邊用紅筆寫個醒目的“提示”兩個字;然后指點迷津,如“他聽了話后什么表情?心里什么想法?聯系生活實際想想,寫進去文章就具體了。”“你做實驗時,心里有什么想法?實驗成功后,你們小組的其他人說什么了?全寫進去文章就生動了”……經過提示,學生有了修改目標,改起來容易多了。而且,修改的內容都是學生自己真實的所見所聞所感。老師在這里只起了“點撥”作用,引導學生把那些曾經歷過的、看見過的、感受過的內容寫出來。 對學生修改后的文章我更加重視,每次再批閱時,都給修改部分另加一個分,以鼓勵孩子們養成認真修改的習慣。
作文批改的過程實際是師生雙邊的行為過程,教師變包辦代替為引導,學生變被動盲目為主動,既可以充分挖掘學生寫作的潛力,盡情表達他們的情感,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又發揮了教師主導作用,使作文教學在雙邊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