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沒細毛,茄子沒長刺
第八單元有一篇主體課文是《燕子媽媽笑了》,講的是小燕子觀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之處,目的是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為了讓孩子們激發興趣,集中注意力,多看,多想,多說。我打算以實物導入新課,給學生一個直觀的印象,除了在黑板上板畫菜園、貼字卡外,我還去菜市場購買實物。我找了幾天都沒找到柄上長剌的茄子,而冬瓜沒影子。正在我犯愁時,一天清晨我發現有個菜攤上擺放著半邊冬瓜。我欣喜地跑上前去看:冬瓜表面光溜溜的,什么細毛都沒有。我問菜攤主:“這冬瓜怎么沒長細毛?”“這冬瓜品種不同,再說沒毛的冬瓜口味好。那種長毛的冬瓜是舊品種。”聽了攤主的介紹,我只好把切成兩半的冬瓜合在一起湊成一個完整的冬瓜借來。可我對攤主的回答仍不滿意,便去查找資料,最終我在一位教師的反思中找到了答案,原來那種舊品種的冬瓜經過打霜之后,才會長毛。而這種沒毛的冬瓜是春天里長的。“叮鈴鈴鈴,叮鈴鈴鈴”上課了,我端著冬瓜和茄子走進教室,讓學生觀察冬瓜和茄子的區別。有的學生說它們一個大一個小,一個硬一個軟,一個重一個輕,一個粗一個細。有的還說它們的味道也不同。學生興趣很高,一個導入足足花去了十多分鐘。讀完了課文,學生明白了燕子媽媽笑了是因為小燕子的認真。這時我再次引導學生觀察實物:看看老師帶的冬瓜和茄子與書上的有什么不一樣?此時下課響了,學生們再也忍不住擠上前看稀奇。有的摸,有的拍,有的甚至湊上去聞。我見學生一個個天真可愛的樣子,不忍心趕他們下臺,順其自然。終于有學生發現了:“冬瓜皮上沒長細毛。”“茄子把把上沒長刺。”引誘成功,我暗自高興正準備為學生解釋,哪知文格嘴快得很,連忙說:“那是他們把毛刮了,乖些就好賣。”同學們一聽都笑了。黃蔣義也慌了,不等她說完,指著茄子說:“這種茄子和書上的種不同,它不長刺。我們家種的茄子長刺,但是顏色不是這種紫色的。”咦?怎么他們都知道。我笑著對同學們說:“我還補充一點,這種冬瓜品種不同,不長毛,再說現在是春天沒有長毛的冬瓜,要等到秋天打霜后才會有長毛的冬瓜。”剛說完,學生們如夢初醒,情不自禁不住 “喔”了一聲。
課后,我想課前我沒有去找冬瓜,發現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上課時學生一旦提出來,我一時想不出答案,一定會說:“回家問問爸爸媽媽。”時間一長自然也就忘了。這給了我一個啟示:新教材所涉及的內容必須親自實踐、體會。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使我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同時我也再一次領悟了大語文觀,明白了“世事洞明皆學問”的含義。這節課中,學生的言行并沒按老師的意圖來進行,此時教師要善于從中發現閃光點,使他們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讓他們感到自己很棒,從而增長了學習的信心。看來只有預設充分,才會生成美麗。